没想到,暑假还没开始,黑马就已经出现了。
《消失的她》26亿了,这是春节档后第一部能获得如此高票房的电影。这部“国外改编剧本+本土社会情绪”的搭配,再加上各种迷惑的营销热搜,让本片吃尽了女性题材的红利,陈思诚是乐开了怀。
同时,今天还有陈思诚的另一个热搜:陈思诚帮助好兄弟王宝强拍完了《八角笼中》。
这部点映了挺长时间的电影,如今近四亿票房了。与其说还在点映,不如说早就上映了,业内人士预期,该片有望成为暑期档第二部破10亿票房的电影。
《八角笼中》是王宝强第二部执导的电影。2016年,王宝强第一次尝试做导演,拍出了《大闹天竺》,上映之后票房高达7.5亿,但豆瓣评分低得有点难堪,还拿下当年金扫帚奖。
王宝强亲自去领金扫帚奖
《八角笼中》像是王宝强挽回作为导演面子的又一次尝试。
做到了吗?
正點君觉得真做到了,而且它应该要比《消失的她》更有热度才对!
八角笼中
大家还记得2017年曝出的“凉山格斗少年事件”吗?
2017年夏天,为了推广MMA(综合格斗),来自四川恩波武术俱乐部的教练让时年14岁的彝族少年吉依阿杰和小伙伴站上表演赛场。
虽然只是表演赛,他们也打得格外认真。这段视频随后掀起不小的波澜。于是,一系列关于这群孤儿生存处境的争议被不断发酵。
《八角笼中》的原型故事正是这起社会事件。不过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编剧还是补全了很多人物前史。
比如这群孩子一开始与教练相遇的契机源于一场抢劫案——这群身无分文的孩子,在路边抢劫过路的司机,而王宝强饰演的前格斗比赛冠军腾辉就被狠狠打劫了一把。
电影里有个小细节,当腾辉想拿刀砍向打劫者时,他发现对方是孩子后迟疑了,随后被孩子们反“杀”。这一“妇人之仁”,解释了这个角色之后一切的行为动机。
这群拦路抢劫的孩子固然是坏,但电影选择给这种坏一丝同情理解。当腾辉把这群孩子“扣押”起来时,他们那狼吞虎咽的吃饭场景,多少让人感到心疼。为何抢劫?原因一目了然,就是他们得吃饭。
《八角笼中》随着腾辉这个角色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这群大山孩子艰难的生存处境。电影里有一个姐姐的角色,她因为生育而导致残疾。
虽然导演没有太多笔墨着力于姐姐的处境,但大山中女性作为“性资源”兑换的属性,似乎被隐隐地点明。那位送东西被弟弟逮住落荒而逃的人,很有可能是来买春的。
《八角笼中》在开始半小时就给大家描述了这群大山孩子被囚禁的状态。观影量足够大的观众,其实很容易联想到李杨导演的“盲”字系列。
最有力的证据在于,“盲”字系列的导演李杨客串了这部电影。这种梦幻联动,很难不让观众联想起来。而且王宝强的处女作,就是李杨导演的《盲井》。
《八角笼中》延续的正是李杨“盲”字系列的社会关怀。
如果说《盲井》是大山青年在外务工被骗,《盲山》是女性被人口拐卖到大山,那《八角笼中》的困境则是在于什么?
首先,最大的困境也许在于,这群“格斗者”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2017年“凉山格斗少年事件”最大的争议点也在于“未成年”三个字。让一群孩子拳来拳往,尤其看得鼻青脸肿,很难不让人想到“被迫”二字。
“未成年”意味着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任人鱼肉。未成年人做出的重要决定,大概率不会被社会所重视。哪怕他们成年了,他们也会因为未成年的经历,被人肆意地否定掉。
第二个困境在于,大山的困境。
电影里有一句很让人心酸的话,腾辉问苏木(史彭元)有没有女朋友时,他笑着说了句,城里的姑娘哪看得上我们大山来的。这句淡淡的话,背后折射出的城乡差距和大山孩子挥之不去的自卑。
这群孩子就像娜拉出走般,必须游走他乡,到山的那边。
家,对这群孩子而言是个要逃离的存在。
第三个困境在于,观念的囚笼。
电影的片名叫“八角笼中”,这是孩子们格斗比赛的舞台,为了增加观赏性,用笼子把他们关起来,犹如困兽之斗。这种视觉上的囚禁,也是他们生存处境的隐喻。
本片最大的阻力除了无良的同行,还有大众的偏见。当媒体曝光了这件事后,大众对腾辉创建的俱乐部口诛笔伐,认为是腾辉在剥削这群孩子。
虽然腾辉最开始确实有试着利用孩子谋利的想法,但这种互利共生的模式,可以说是对这群大山孤儿最好的帮助。
但随着媒体的介入,整件事情往糟糕的局面发展。俱乐部被解散了,孩子们得各自回家。大众对事实的不了解,导致了这场梦的终结。
《八角笼中》确实是关于格斗,但是它又不完全是纯动作戏。
结局那场本该最惊心动魄的拳赛,王宝强选择用黑白镜头拍摄。相比于同样拍摄格斗比赛的《激战》,《八角笼中》不想将它处理得过于高燃,多处从笼外往里有遮挡的拍摄,甚至有点反高潮的处理。比起燃,更多是给人一种痛感。
从《盲井》出道的王宝强,如今再次回归了当初的现实主义路线。《八角笼中》的社会关怀非常真诚,背后有着同为底层出身王宝强的共情共感。
不否认王宝强导演功力的进步,但本片问题还是不少。
比如孩子们和腾辉牵绊的建立,不够可信。导演需要再多一两个镜头去叙述孩子们怎么就愿意跟他学格斗。腾辉可是抓住了孩子们打劫的把柄,孩子们应该白吃白喝完逃跑才对。光是停留在“衣食父母”的概念而没有拍出这层关系的建立,这是人物塑造的一大缺陷。
而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媒体的塑造过于脸谱化。
除了黑心同行,本片最大的反派可以说就是媒体了。《八角笼中》似乎想反思媒体不负责任地一面报道,误导大众,导致孩子们后续悲剧的发生。
而那条导火索式的短视频,正是讽刺2017年某家媒体对格斗儿童的报道。
但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当年这条视频并没有像影片中那样无脑地带节奏,短视频中展示了很多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发声。当年很多看完这个短视频的观众,是对这个俱乐部持正面看法,并不是像电影中那样一面倒。
而且对于此事的报道,各家媒体都给出了自己的角度,并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只会做道德谴责。现实生活中,一定会由媒体去从俱乐部的角度去评论整件事情。
由演员李梦饰演的某节目主持人,在电影里是相当糟糕的新闻工作者。如此自恋地标榜媒体的价值,还有先入为主的提问方式,这不仅不尊重被采访者,而且很可能完全问不出真相。现实中,这样的新闻工作者不可能会有一档自己的专属节目。
画面中如同审问犯人般的打光方式,寓意很明显,就是在批评“媒体审判”,《八角笼中》的媒体人仿佛是吃人血馒头的刽子手。
他们仿佛是一群没有能力查明真相的人,先是被黑心同行利用,然后被主角团利用,媒体成了又蠢又坏的存在。
如果说《八角笼中》是部主打写实电影,对媒体的塑造未免过于儿戏。2017年,其实有很多有心的媒体在给这件事提供新的角度,大家都在为这群孩子操心。某档节目还专门采访了受训的孩子,让他们说说真实的想法。
《锵锵三人行》当年也谈论过这件社会事件
正是因为媒体的多方位报道,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我国大量孤儿和留守儿童正在用格斗“逆天改命”。光靠一个收留孩子打拳的俱乐部,是不可能辐射到全国,只有靠媒体扩大影响,来让相关部门来协助。
去年,在大家都忘了这群孩子的时候,还有媒体愿意去回访调查这群格斗孩子的后续。媒体,在这件社会事件上,并不是只为流量的加害者。
《八角笼中》在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媒体同样在帮忙宣布这部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的电影。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来让社会变得更好。
在当今这个学新闻专业不被推崇的时代,也许我们应该在电影里,给那些负重前行的新闻人,一些应有的体面和尊重。
撰文:海边的卡夫卡
编辑:詹姆斯卡没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