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镇政府的所在地,溪口村又有一个与该镇相同的名字——磷溪。其名字的由来,也颇具传奇色彩。地处北溪上游顶溪仔汇流出口,故人称“溪口”。相传,村东北的麒麟岭石龙伸过北溪贯于村间,又得名“麟溪”,后人写成“磷溪”。麒麟为传说中的瑞兽,因此这一名字的祥瑞寓意不言而喻。
地方志所载,溪口村于宋末创乡,初有沈、夏、巫、吴、陈、何、李、方、薛、曾、邱诸姓。南宋末年饶平石井村人刘建阳迁入后,其他姓氏逐渐星散。至明正德年间,刘姓人口益增。现在村民大部分姓刘,少数姓方姓陈。新中国成立前属潮安县东厢乡,现属湘桥区磷溪镇。因人口众多,行政上分设七个村。
溪口三村,便是溪口七个行政村之一。溪口三村的过去和现在,也是整个溪口七个村的缩影。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桃源般的“水果之乡”
无论是过去归属于潮安县还是现时隶属湘桥区,从地理环境来说,好像处于韩江北溪臂弯里的溪口三村多少会给人一种安于一隅的感觉,呈现出一派天然质朴、安静优美、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随着驴友圈和乡村游的兴起,溪口三村建于北溪之上的一条多孔石桥迅速成为“网红桥”,其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也开始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追捧。
“真像桃花源一般的存在”“这简直就是潮州的云水谣”,不少前去观光的游客都会在现场发出这样的惊叹!
溪口三村的这一“网红桥”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桥横跨北溪,为多孔联拱结构,全长95米,宽2.5米, 桥面平坦,行人、摩托车、自行车、耕牛、板车都能在其上通行无阻,是溪口三村连通村落与田园的要道。
晨曦初开,鲜柔明亮的阳光轻轻洒在溪面上,映衬得金光闪闪的石桥就像一支等待吹响的多孔横笛。这不,下地的人,骑自行车的,步行的,牵着耕牛的,撒网捕鱼的,到溪边洗衣服的妇人都来了。石桥开始演奏出一支支动人的乐曲。
走过石桥,真正进入溪口三村的田地里。在其间慢慢走一走,就可以感受到溪口三村作为传统“水果之乡”的特色和魅力。“我们村被称为‘水果之乡’应该从清朝就开始了……”刘氏宗亲会理事会的副会长刘祥玉和成员刘随好讲述起“水果之乡”的由来。
溪口刘氏始祖刘时颍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中举后任职河南开封府阳武县知县。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路过广东番禺时带了香蕉苗两株回来种植。溪口,作为“水果之乡”的星星之火由此播下了。
溪口这地方,属于韩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壤是热性的,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灌水方便,对于种植杨桃、香蕉、柑橘等水果非常适宜。
从清代、到近代现代和现在,溪口水果一直声名在外、远销各地。溪口水果,主要有杨桃、香蕉、甘蔗和潮州柑等四大类型。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这四大水果的故事,也各不相同。村民刘祥玉、刘随好讲起来如数家珍——
名列岭南四大水果之一的溪口杨桃,早先有酸和甜两种。尤其是甜杨桃,优良的品种,加上热性韩江冲积土的培育和韩江水的润泽,皮薄汁多肉脆,酸甜可口,远近驰名,远非其他地方的杨桃所能比拟。溪口杨桃,原来个头比较小。90年代中期,有人到泰国去旅游,尝到了又大又甜的泰国杨桃。于是带了些许种苗回家,嫁接到本地杨桃树上。很快便挂满了和泰国一模一样的杨桃,又大又甜。开始上市时,认识的人不多,没能一下子被接受。后来随着人们出国的增多和国家对外贸易的频繁,在品尝泰国进口的杨桃后,发现无论肉质、果汁都难于跟磷溪嫁接的杨桃相比。于是,引发了2002年的嫁接狂潮,而且让磷溪的“泰国杨桃”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潮州柑,因为汁多、肉嫩、少籽而最受青睐,曾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一带。
溪口香蕉,品种一直没有改变。掰开皮以后会发现一个独特的地方,“用手一捏,可以分成三瓣;其他地方的香蕉一捏就会整个像泥一样烂了”。
至于甘蔗,在清代时就盛极一时。到了现当代,更因为与本地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故事就更加丰富了。
溪口水果,在纯农业时代有过属于它的辉煌。鼎盛时期,整个磷溪镇溪口片8个村和山内片近半农田皆种杨桃,最多的一户超过10亩,少的也有一两亩地。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每当水果收成的时候,外地的收购商络绎不绝。溪口水果也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一带。高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收益,使其成为溪口村重要的经济支柱。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更多元发展和转型升级,加之农业病虫害越来越厉害等多种因素,溪口的水果种植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种植面积大大减小,其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位已经土崩瓦解。
恢复其过去的辉煌已经不是很现实了,但传统依然在延续。大多数人家还是多多少少有种植一些,收成以后可以销售和自己吃,也可以送亲友等等。而且有的种植户还利用网络进行销售,方便快捷。
其实,在溪口三村位于北溪之北的果园中行走,清流漪洄,绿意盎然,身旁瓜果飘香,鸟欢虫乐;偶一抬头,大黄山、二黄山就在北面的不远处,郁郁苍苍,挺拔俊秀。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油然而生,在时风浮躁的当下这该是多么的珍贵!
“水果之乡”传统的延续,也许是一种依恋、念想,也是对溪口得天独厚水土的一种感恩吧!
“游蔗巷”是潮人民俗活动的缩影
与溪口甘蔗密切相关的“游蔗巷”,承载了潮人民俗活动所蕴含的人文特征,成为溪口三村的另一张重要名片。
要说溪口三村的游神民俗活动——“游蔗巷”,必须先说溪口三村的七圣夫人宫。
“我们村的七圣夫人宫,附近一带除了潮州的青龙庙以外,规模和格局可以说是最大的……”伴随着刘祥玉和刘随好两人的话语,七圣夫人宫的形象开始变得栩栩如生了。
该宫殿兴建于南宋景炎年间,至今将近千年历史,历代均有修葺。它位于韩江北溪旁,其建筑布局背山峦,坐东向西北,以中轴线贯串整座建筑群。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从北溪广荫堤坝石梯步下进入,迎面是二棵千年菩提古树,挺拔苍翠、郁郁葱葱;宫前地坛宽敞,面前是韩江北溪;宫门石碑直入,是宽广的天井;两旁是走廊,内有朝厅,中间是大殿和七圣夫人殿,侧边摆设宋末相侯灵位。
“七道祥光千载照,圣容慈蔼万代馨……原是天上仙女,因天下多难,观音娘娘命七仙女(即玉封七圣夫人)下凡救苦救难。” 石碑对七圣夫人的出身和诞辰等都有明确记载。
名为七圣,但其中的夫人金身塑像却只有五位。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刘姓宗族的说法是:七圣夫人宫建成时确实是有七位夫人的金身。但后来有一年韩江发大水,洪水冲进宫中。其中两位夫人的金身被水冲走,而且逆流而上冲到秋溪村和黄金塘的温湖村。得知情况后,溪口村民求签请两位夫人回宫,没有得到应允。所以两位夫人至今还在秋溪村和黄金塘的温湖村接受祭拜。
其实,在溪口村的七圣夫人宫中供奉的,还有妈祖林默娘(天后娘娘)等神祇。溪口村七圣夫人宫的情况,反映的是潮汕民众多元信仰的特点,而且佛道不分。只求能庇护平安、救苦救难就行。
每年的正月十六,溪口村的游神民俗活动——“游蔗巷”便达到了高潮,往往都引得万人空巷。
这天晚上,溪口七个自然村家家户户都有人拿着甘蔗,蔗尾挂上灯笼,站在村巷迎接游神队伍的到来,并让“老爷”从“蔗巷”穿过,以此祈求新年兴旺,日子像甘蔗一样节节高甜甜蜜蜜。
经过学者考证,“游蔗巷”这种习俗从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了。这与溪口这里在清朝以前是以种甘蔗为主的有密切关系。另一个原因,游神是在夜间,古人没有电灯,用甘蔗来挂灯笼迎神,又能祈福,又能照明。时间选在正月十六,因为供奉的七圣夫人元宵夜去府城里面玩,所以在正月十六游神。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谈起了“游蔗巷”习俗中的特别之处,刘祥玉和刘随好作了详细的介绍——
挂灯笼是有讲究的。每家每户都有一盏灯笼,这叫灶头灯。当年哪户人家有添男丁的再增加灯笼——添一男丁,则在甘蔗上挂一盏灯笼;添两名男丁,则在两根甘蔗上各挂一灯笼;如有五男丁,则两甘蔗,二三分开挂灯笼。女的不算。“丁”在潮汕音同“灯”,灯多表示这家人男子多,在农村,男丁多就有自豪感。
游神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参与巡游祈福许愿的男子是不能穿鞋的,他们一般只穿一双袜子。
当天上午礼炮响后是游神。锣鼓队、乐队、彩标(旗)也都要参与游行。所到之处,香火闪烁缭绕,鞭炮齐放,家家户户虔诚礼拜、祈祷神明保佑庇护。
晚上,活动开始。家家户户用甘蔗挑着灯笼站在巷道两旁迎接游神队伍的经过。溪口7个行政村,约五千户人家两万多人口的灯笼,排起来有好几公里……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几公里的灯笼,何止是长龙,简直就是一条灯的长河。这长河里,鼓乐喧天、鞭炮震耳,香雾弥漫,光影簇蔟。溪口村“游蔗巷”的夜晚该是何等的动人心魄。
“游蔗巷”从晚上8点开始,整个过程要五个多小时,一般都要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才结束。隆重如此,即使在普遍敬神的潮汕地区也算绝无仅有的吧。
“游蔗巷”游灯的民俗活动,寄托着农民们对红火日子的期盼,对来年丰收的厚望。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这也是潮汕纯朴民风的一种延续体现。
这种民俗活动,除了有敦亲睦族、教化民德的作用外,其实还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外地的游客参与其中。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下,开掘特色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也是一件值得我们着力探索的事情。
“溪口卤鹅”的背后不仅仅是民生
潮州任何地方的鱼肉菜市场,想找一家没有挂着“溪口鹅肉”牌子摊档的,还真的难找。是不是正宗的溪口人在经营,这倒不一定。
溪口卤鹅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据说,溪口卤鹅自清朝中叶开始制作,到光绪年间开始盛行。过去也仅限于民间过节时各家各户自己养鹅兼制作,没有走上市场。20世纪60年代,有两三家比较专业的农户开始拿卤鹅到市场上销售,后得以逐步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溪口鹅肉声名鹊起,形成了一项颇为可观的民生产业和一个美食文化品牌。
溪口鹅肉走红的“秘诀”,首先是卤水。潮菜中最具影响和最传神的作品之一就是“卤味”,粤港澳地区称之为“潮汕卤水”。溪口刘氏的祖先大胆创新,突破原先的五香八角的原配料,使用南姜、红蒜、白糖等原料卤制卤汤,从而使鹅肉变得香甜可口。
溪口的每个卤鹅人都有一套自己传统的卤制方法。有特别讲究的,里边的香料要用最地道的。如越南清化的肉桂,广西防城港的八角,云南腾冲的草果以及陕西韩城的花椒,等等。而且香料的配比,各家作坊都各不相同。
还有,所用卤鹅的鹅种,是潮汕地区普遍饲养的狮头鹅。这种鹅由饶平浮滨溪楼村人于明嘉靖年间选取大型野鹅驯化而来,民国初年传到汕头月浦。1965年,高级畜牧师唐述尧带领澄海白沙原种场科研人员经过两年多“提纯、复壮、精选、繁育”的艰苦攻关,诞生了鹅世界里的造型优雅雄壮的大帅哥王子。潮汕人春节“游神”和“赛大鹅”的传统催生了13.8公斤的鹅王。1978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拍专题片作为建国30周年的献礼片,“世界鹅王”的美誉就传遍天下了;2008年1月,中国政府将100颗狮头鹅受精蛋作为国礼赠送给泰国国王。
⬆️磷溪镇 (图 / 邱楚萍 摄)
当然,溪口卤鹅的制作方法、火候掌握等都有相当的讲究。没有经过传授,外人很难真正掌握其要领。正宗的溪口鹅肉,外表十分油光,透着琥珀色,档口站着,一股股香气扑面而来,对人的味蕾是巨大的诱惑。一经入口,嫩脆适口、香滑入味、肉质肥美,而且鹅的全身各部位口感又不相同,让人大有“一尝就上瘾”的感觉。
精美如此,溪口卤鹅很多年以来一直走俏市场,产业不断扩大,溪口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
现在,溪口卤鹅已经有不少是通过快递销售到国内各地的,村里一些卤鹅作坊,一天销售出一百多只的不在少数。本地养的鹅不够用,就到外地采购。
就像村干部所说的,在溪口三村,从事卤鹅制作销售的农户不但数量多,而且效益好。
“一年赚个三几十万的,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买车的买车,买房的,建屋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村民钱袋子充实了,村的发展步伐也迈得更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溪口卤鹅的故事远不止在本地。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都有关于溪口卤鹅的故事在传唱。
“食神”蔡澜多次在公众场合称赞:“我们吃鹅,最著名的是广州人的烧鹅,和潮州人的卤水鹅。潮州人知道烧鹅只是皮好吃,不如卤水处理,不管年纪多大的鹅,都能卤得软熟入味。”这潮州卤水鹅,当然少不了溪口卤鹅。
对于无鹅不成宴的潮州人来说,溪口卤鹅的身影不但频频出现在各地的民俗活动和民众的家常菜中,也成为招待亲友贵宾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
不仅如此,溪口卤鹅跟随着潮人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在外的游子,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品上带有浓浓乡味的卤鹅;离开时,还不忘带上卤鹅远行,那份与生俱来的乡情就深深藏在家乡的卤鹅中。
一口溪口卤鹅肉,一念潮香生心头。溪口卤鹅,是一项民生产业,是一种美食和民俗文化,也是一个乡情的载体和一张烫金的名片。
翁义彬(1970.9--),笔名杖藜行歌,广东潮安人。中山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自考)。现为三级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潮州市作协理事。有诗作发表于《诗刊》《中西诗歌》《九月诗刊》等,被收入2007年和2008年《中国现当代诗库》(诗刊社编)。已出版个人诗集《一个人的江湖》《人海灯》。合著有《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与翁奕波合作,文史出版社,2018年)。系《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上中下三册,翁奕波主编)重要撰稿人。另创作有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一批。
执行主编:陈小丹
校对:张勇利
核发:陈维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