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州大埔县茶阳镇骑楼群,同丰杂货店、同天饭店两处中央红色交通线联络点隐蔽在临近码头的一个角落。90多年前,多名革命领导人前往中央苏区腹地时曾在此上落停留。
在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最后一百里”这个重要的交通中转区域,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演绎了一出出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如今,这片红色热土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日前,广东省政协“山乡新巨变 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考察团走进广东原中央苏区县梅州大埔县,深入挖掘提炼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上的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存,实地感受中央红色交通线沿线乡镇的乡村振兴巨变。
省政协考察团在伯公凹举行总结仪式,图为表演环节。
历史回眸
一条辗转约3000公里的秘密交通线
沿着古朴崎岖的驿道爬上山坳,一座高、宽均不超过1米的小庙静立道旁,这是客家地区常见的伯公庙。
庙前,两棵挂着标示牌的古树苍翠挺拔,它们分别是树龄约105年的金桂和约145年的中华锥,被誉为百岁“老哨兵”。坛前点着一盏长明灯,当地村民称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上的指路灯。标识边界的块石和交通人物展板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台地上,一根3米高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信息柱矗立其间,诉说着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
这是位于闽粤交界的茶阳镇党坪村伯公凹。90多年前,中央红色交通线从这里自粤入闽,由白区进入中央苏区腹地。
如今,省界伯公凹节点的红色景观已初具成型,引来了粤闽两地一批批团体前来观摩学习、探秘体验、缅怀重温。边远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动听的山歌也在此间如烟云般袅袅飘荡起来。
韩江浩荡,山路绵长。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著的《红色交通线》记载,1930年秋冬间,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青溪—永定—江西瑞金的交通线,是党中央进入中央苏区的南方线中唯一自始至终没有被敌人破坏的秘密交通线。
这条水陆并用、辗转约3000公里的秘密交通线,掩护了200多名党的领导干部转移到中央苏区,采购运送了6000多担苏区紧缺物资,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转运了大量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报。
广东境内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不仅路程长,也是最艰险的一段。据大埔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介绍,一方面是山高林密,需要穿越很长的无人地带,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另一方面,大埔县很多区域又处在“红白交界”地区,境内国民党军警宪特、地方民团势力复杂,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进入苏区“最后一百里”线路上重要的交通中转区域。
近年来,随着一些史料的解密,当年的隐蔽战线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熟知。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茶阳到省界伯公凹这一段路线的具体地理走向究竟如何,也成为一个新课题,等待人们去挖掘和还原。
转机发生在2021年。彼时,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来自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大批“三师”专业志愿者,查阅了国内外档案馆相关史料近千份,搜集并研读了相关图书70余种、老地图92幅,走遍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在粤境内各条可能线路,实地勘查了130多公里山路,寻访了一批知情人士和交通员后人,摸清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真实地理空间线路走向等历史细节。
“我们以扎实的史实资料梳理为支撑,以发掘保护南粤古驿道为载体,构建起了大埔茶阳—省界伯公凹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梅州大埔段)线路体系。”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设计中心主任牛丞禹说,这条线路包括“茶阳—沙岗头—多宝坑—铁坑—伯公凹”的1条主线和其他7条支线,串联起同丰杂货店、同天饭店、棣萼楼、多宝坑小站、孙世阶故居、江如良故居、省界伯公凹等10余处重要历史节点,让隐藏在史料中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活起来”。
牛丞禹告诉记者,2022年省“三师”团队启动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中的大埔茶阳—省界伯公凹段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以价值保护为核心,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体验游、专题游、深度游线路方案,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形式来推动苏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
红色故事
隐秘仓库转运大量物资到中央苏区
2021年,电视剧《绝密使命》再现了交通员在红色交通线上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中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将大埔的众多革命遗址呈现在人们面前。
影视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相互交错,相得益彰。其中,棣萼楼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生动重现了那段风云岁月。
修缮后的棣萼楼成为当地的红色文化名片。
棣萼楼位于青溪镇大水坑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坐东向西、悬山顶。主体建筑楼高二层,四合院布局,总面宽19.8米,总进深14.65米,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抬梁式构架,墙体承檩,盖阴阳瓦面,共16个房间,呈“日”字形,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
走进棣萼楼,牛丞禹直言,仿佛感受到革命时期的血雨腥风和惊心动魄,“一方面是因为建筑保存非常完好;另一方面,棣萼楼曾经出现在《绝密使命》电视剧中,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甚至还能感受到革命志士当年为了延续红色血脉的一腔热忱。”
2016年,青溪镇对棣萼楼进行了重新修缮并进行布展,完整地复原了当年交通线秘密仓库的情形,有物资储存室、会议室、卧室等。
据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记载,1930年冬,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建立后,首任站长卢伟良在汀江青溪境内精心布设了一些秘密仓库和物资中转站。当时,卢伟良根据大水坑棣萼楼位于汀江东岸,依山傍水,时汀江通航有简易码头,屋主与大埔中站之下的茶阳联络小站——同丰杂货店负责人李国良的关系良好等有利条件,把棣萼楼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一个重要的秘密仓库。
1930年冬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从上海、香港、汕头、潮州、大埔县城茶阳等地采购的中央苏区腹地的部分急需物资,经茶阳联络小站——同丰杂货店负责人李国良的安排,通过船运到汀江东岸的大水坑自然村简易码头,再由大水坑自然的革命堡垒户秘密挑进棣萼楼存放,后再由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安排人员秘密转运,进入中央苏区腹地。
在中央苏区巩固与发展过程中,大批民用、军用等重要物资,如药物、布匹、食盐、弹药、电讯设备等进入中央苏区腹地前曾存放在这里。大水坑的群众特别是屋主,为保护物资的安全守口如瓶,使大埔中站秘密仓库——棣萼楼始终没有被国民党地方统治者发现。
在甘海洋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来到二楼。“二楼这间房的窗户由几根木条组成,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其实木条抽离掉就成了一扇‘门’,外面用梯子接应,紧急情况时转移人员物资。”甘海洋做了演示,果然“门”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间房间是客家典型的夯土墙建筑,墙体经久耐用,至今还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貌。
如今,棣萼楼成为了当地响亮的红色文化名片。2016年6月,棣萼楼——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仓库(含大水坑物资码头)旧址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8月,作为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及旧址群中的其中一处旧址,被授予广东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山乡巨变
整合资源演绎乡村振兴新故事
一路青山环抱着绿水,一路古屋点缀着村落……在大埔,广东省政协“山乡新巨变 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考察团深入西河镇、茶阳镇、青溪镇,实地感受中央红色交通线沿线乡镇的乡村振兴巨变。
在西河镇,考察团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北塘村,感受一场艺术与乡土的碰撞。
西河镇北塘村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北塘村于宋末元初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4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保存完好的有元、明、清和民国各个时期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共计20多座,其中最久远的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受祜堂。
据当地讲解员介绍,2017年西河镇与当地乡贤投资组建的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北塘艺术部落,开展“南宋古村、艺术北塘”文旅项目的建设。经过多年开发,北塘艺术部落已完成靖西当代艺术馆、翰林草堂、生态停车场以及山水青华民宿建设。
如今,北塘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7年至今,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带动消费690多万元,产生经济效益80多万元;解决就业人数120多人,带动就业130多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以及游客的体验感大幅提升。
“西河镇北塘村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修缮,不仅让人们留住乡愁,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文化之根。”在调研过程中,省政协委员、南岭梅艺术馆馆长红梅被当地盘活乡土文化的做法所吸引,她感慨道,北塘艺术村落与张弼士故居交相呼应,是建设“美丽乡村”、留住古村乡韵、焕发新活力的最好写照。
另一边,红色资源被不断激活,中国历史名镇逐渐蹚出文旅融合新路子。
沿着茶阳镇老街往前走,鳞次栉比的骑楼群呈现在人们面前。斑驳的墙面、古朴的气息、宁静的巷弄,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茶阳骑楼群始建于明清时代,是粤东最大的骑楼群,包括茶阳7条街道,全长1000多米。
骑楼深处,同丰杂货店、同天饭店两处中央红色交通线联络点屹立其间。“从潮州到茶阳的客轮逆水行驶,到茶阳时已经是晚上10点左右。从码头到饭店仅20米左右,来人趁夜色可安全进入同天饭店,发现情况不对还可从店后门撤离到后山。白天可观察左右和前方街道的动静。”考察团一边听讲解员介绍红色历史,一边思索着如何善用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实际上,近年来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活化利用,使茶阳镇多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20年,首度揭秘展示中央红色交通线使命与贡献的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在茶阳多处取景。
去年初,“三师”专业志愿者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研发设计的100套文创作品《南粤古驿道红色记忆系列衍生设计》,以帆布包、笔记本、茶杯、杯套、毛巾、口罩等载体,重现当年在交通线上战斗过的革命先辈的形象。志愿者在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进行展示及义卖,引得众多群众驻足和购买。
“保存相对完整的茶阳骑楼群,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考察团成员表示,一部《狂飙》带火了江门,茶阳也可以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发力,以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考察团成员认为,为了活化利用中央红色交通线,省直相关部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讲好红色故事。
一棒接着一棒跑,活化红色资源的振兴路径还在接续上演……
■声音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设计中心主任牛丞禹:
活化红色资源要重视
与现代使用相结合
如何进一步做好中央红色交通线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大做强中央红色交通线品牌和红色旅游开发,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在省政协“山乡新巨变 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考察团成员、“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设计中心主任牛丞禹看来,梅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苏区的地级市,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这是梅州打造中央红色交通线品牌和进行红色旅游开发的天然优势。
“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不能忘记初心,因为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对于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他建议一是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调查上,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革命先烈的尊重。二是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和经营,用最合理的设计、最温情的文字去打动人。三是要重视与现代使用相结合。因为只有让现实中的人有需要,才能被使用和被关注,才能让红色文化资源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泽铭
供图 何森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