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家长而言,孩子们喜欢玩手机游戏,一直都是自己心中难言的痛。随着暑假即将到来,“熊孩子们”有了充足的时间玩耍,手机游戏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选项。刺激、有成就感、可以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手机游戏的这些特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甚至有些孩子太过入迷,达到了“茶饭不思、日夜颠倒”的程度。
孩子在暑期过度游戏,家长该怎么应对?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心理咨询师王翔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以下建议。
前段时间A女士带着她的孩子小一(化名)来到诊室进行心理咨询。
初见小一,王翔就明显地观察到他双眼深陷,整个人佝偻着背,脚步蹒跚,无精打采。经过了解,小一周末在家基本上是全程玩游戏,一边打游戏还一边激动地嗷嗷叫,就诊前还玩到了接近凌晨3点。A女士表示,自打小一接触游戏后,她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仿佛他的世界只有游戏,全然不顾其他。孩子已经有好几次因为早上起不来而没去上学,她十分担心小一就此沉迷游戏,无奈之下前来寻求帮助。
对于自己喜欢玩游戏的原因,小一说,自己在家实在无聊,又没什么朋友可以出去玩,就只好在家玩游戏。通过玩游戏,他可以收获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快乐,比如:成就感、激情、好奇,还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
王翔表示,适度地玩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甚至还能起到一定的社交作用。但孩子自制力差,如果放纵孩子过度游戏,还是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1) 影响身体健康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黄金期,孩子在家长时间久坐、低头玩手机,会对颈椎、脊背骨骼的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手机使用过久,也会导致眼部疲劳,导致近视的发生,加剧近视度数上升。近段时间沉迷游戏的小一“双眼深陷,佝偻着背,脚步蹒跚,无精打采”,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2) 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和学习
如与二三好友约上一起适度游戏,确实有利于孩子社交。但如果孩子长时间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会使其不愿与外界交流,逐渐失去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旦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就很难交到朋友,上课时也会想到游戏情景,甚至发展到不上学,产生厌学心理。小一就是鲜明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没什么朋友,只好通过游戏得到慰藉,甚至因为打游戏而影响到学习。
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1)转移注意力
尝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家长可以借鉴小一“在家实在无聊才玩游戏”的经历,主动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充实生活,比如可以带他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培养其他爱好和兴趣,把花在游戏上的时间“拿”回来。
(2)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平时多带孩子参加校外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其埋头学习。就如小一,如果家长经常带其参加校外活动,经常接触其他同龄人,自然容易收获友谊,孩子放假在家也不会无聊到只能玩游戏。
(3)时间管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也不能因为玩手机游戏易上瘾就强硬拒绝,如果“一刀切”地完全不给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或直接卸载孩子手机上所有游戏软件,极易适得其反,激发孩子逆反心理,影响亲子关系。
但适当的限制是有必要的。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玩游戏的时间,双方严格执行约定,让其适可而止地放松。
(4)多陪伴,多鼓励
在处理孩子过度游戏这件事上,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率先垂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可以自己先放下手机,用实际行动主动引导孩子培养其他爱好、主动走出去交友。在培养孩子其他爱好的时候做到多陪伴,孩子收获的每一份进步我们都要积极地鼓励,让孩子有获得感、成就感,这样既能赢得孩子认可,也能让孩子有充足的动力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
南方+记者 魏英
通讯员 三医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