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何田田,葡萄香满园。近日,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的白莲种植基地莲花盛开,果园里的葡萄挂满枝头,引来周边游客前来观赏、采摘。
如何助推乡村经济走向红火?在水背村,以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法宝”。水背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民生实事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答卷:村集体经济收入47.66万元、成功申报1518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河源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入股优质企业项目让村集体增资30多万元、田园综合体项目成为网红乡村旅游打卡点……
作为“河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水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蓝图。2021年,水背村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水背村果园的葡萄挂满枝头,吸引周边游客前来采摘。记者 肖斌 摄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添动力
水背村竹园自然村有300亩土地撂荒多年,如何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水背村党支部第五党小组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进行土地整合流转,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助推农业技术推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锚定目标,精准发力。“我们以党小组为单位,发动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土地确权问题,算好经济账。”水背村党支部书记陈冬说,党员以实际行动引导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促使村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支持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已出租的土地每年能为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带来19万元的收入。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水背村党支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入股重大项目和优质企业,夯实经济基础。“我们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花卉、种养、旅游等产业,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固定分红收入。”陈冬说。
【人才强村】“三产融合”再提升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水背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人才,强化人才回引,将优秀的年轻人才吸纳进村党组织,采取集中学习、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归雁人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项目,主动‘上门送服务’,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陈冬说,目前水背村“两委”干部中85%以上是产业项目的致富“带头人”。
在水背村党支部和“归雁人才”的共同努力下,该村引进百香果“育苗自主化、一年一种植”现代化农业技术,建设优质黄金百香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提供育苗服务、种植技术指导和农产品包销,有效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黄金百香果800余亩。同时,水背村党支部还积极推动村企与广东东森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百香果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村党支部引导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游乐园、花海、垂钓、餐饮、烧烤、露营等区域。”陈冬说,该项目成为和平县新晋的网红乡村旅游打卡点,带动3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多元化
走进水背村的胡洋背、樟坑、老卢屋等地,明代建筑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该村有竹编、剪纸、凤凰灯舞、香火龙等传统习俗技艺,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传统村落如何焕发新生机?水背村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过建强党组织、强化资金保障、注重人才支撑、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等举措,以设置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村党支部依托村里厚重的文化底蕴、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计划今年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陈冬说。
接下来,水背村党支部将投资建设“古村客厅”,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灯光美食街,推动休闲农业、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规划提升集观赏、采摘、游乐、研学、吃住于一体的两天近郊亲子游路线,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曾敏
通讯员:刘秀芳
编辑:黄永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