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首饰的历史文明
延续几千年而不断
千年时光中
装饰审美演进的底色里
伏设着游牧与农耕、
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就让我们从展览中
寻找遗存在不同历史文明中
的饰品
重新连缀成一副
“古代饰物文明时空”
耳饰篇
耳饰是中国古代饰品的重要组成,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 耳钳七大门类。中国佩戴耳饰的传统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已经广泛佩戴玦饰。
然而步入先秦后,礼制发展,中原汉族越来越注重保持身体全德全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穿耳之俗受到抵制。因此在五代之前的汉族中,需要穿耳配戴的耳饰不甚流行。
相对而言,耳饰古时却受西北少数民族欢迎,且在正史中有广泛记载。《新唐书-西域》中说到:“中天竺……男子穿耳垂珰,或悬金,耳缓者为上类。”
(穿绿松石金 耳环,战国,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这副在1977年于乌鲁木齐出土的穿绿松石金耳环主要采用了掐丝、焊接工艺,用金线缠绕成环,耳挂勾处大环小环相接,小环下套绿松石坠,坠下还焊接了金珠。通过设计巧思和华贵的材质,、表现出佩戴者的身份和审美。
(现代耳饰对比图:金属搭配绿松石的耳饰在今天仍然受到大众喜爱)
绿松石器和玉器有着相近的物理和社会属性,且往往用作从属于主体器物的附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体现出较强的礼仪性。自春秋之后,绿松石越来越多地用于黄金饰品中。这与金属加工业的发展有关。同时,在耳饰上镶嵌珠宝的习惯,最初也是出自游牧民族。
(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金耳饰)
秦汉时期的西域墓葬文物中,出土了许多镶嵌宝石的黄金饰品,游牧民族对金属制品的喜爱可见一斑。纵观古代早期配饰材质分布,学者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划出了一条“黄金与美玉的文化交界带”。
礼制纲常完备的中原人民,崇尚道德教化,喜爱佩戴雍容温雅的玉。
“佩玉”的行为背后是“德佩”与“事佩”,是用以象征君子品格而非为了装饰。与中原民族崇玉风尚不同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由于生产不稳定,因此聚落的领袖地位更多由财富的多少确立的,光彩夺目的黄金配饰,成了地位最好的象征。
颈饰篇
古人的颈饰种类多样,如串珠、长命锁、璎珞等。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利用各种不同的石头、兽骨、兽牙和贝壳等容易获得的天然材料, 经过简单加工磨制、钻孔、连缀,形成了早期的项链。古代的颈饰常常可见串珠的身影。
(骨串珠,春秋战国,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骨、牙、石制成饰品,而是大量使用色彩鲜艳的玉、玛瑙、水晶、珊瑚、孔雀石、青金石、琉璃、金银等贵重的材料,展现了精湛的工艺与高雅的审美。
同时,古代游牧民族对财富的理解使得他们认为能随身携带的珠子是非常重要的固定资产。
(玛瑙珠,唐代,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玻璃项链,汉代,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东汉串珠项链,汉晋时期,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这三串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的串珠项链,用料形状各异,有圆柱形、算珠形、球形、菱柱形、不规则形等,色彩丰富,装饰性强。同时,从这三串项链中我们还可以窥见中式宝石饰品的特点:注重尽量保持宝石的原始形态,而非如西方宝石一样被精密切割、抛磨得中规中矩、面面玲珑。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东汉许慎总结了
玉石的“五德”
首条便是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长久以来,中国古人喜爱含蓄朦胧,忌讳锋芒毕露,认为美的体验是一种悠长的回味。老子说“大巧若拙”,从项链中,我们便可见中华民族的“天趣”所在。
(现代项链对比图:古典串珠项链并未消失,在现代审美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对古人而言,颈饰在中国传统饰品中其实算是最不重视的一类。项链除了在石器时代服饰礼教形制尚未完备之时流行,以及在唐代这样流行袒胸露脖的时代受到追捧外,多数朝代的官方典制中甚至未提及颈饰。
古人们普遍遵从周礼、秦汉以来的汉文化传统:“重头饰,轻项(颈)饰”。毕竟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脖颈被衣物包裹得十分严实,不适于佩戴颈饰。
值得一提的是,受佛教的影响,颈饰逐渐发展出了“璎珞”这一重要且华丽的装饰物。
(思维菩萨图,临摹,南北朝,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弥勒菩萨说法图,临摹,南北朝,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八》云:“璎珞,颈饰也,从玉形声字。”璎珞有美玉之意,是古代印度贵族配戴的珠玉饰物。戴在脖间的叫“璎”,戴在身上(如胸饰、臂钏、腕钏等)的叫“珞”。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记录到:“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矍宝冠,以为首饰;环鬘璎珞,而作身佩。......其有富商大贾,唯金钏而已。”用各种奇珍异宝制作的璎珞,是高贵与庄严的象征,非金钱可衡量,哪怕富可敌国也不可佩戴。
到了晚唐时期,璎珞逐渐作为日常首饰出现在了世俗女性形象中,已不仅是礼佛专用的配饰。
梳妆用具
古人诗词中常有对美人妆容的描述,“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从画像、文字、雕塑中,我们能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多元的妆容审美。
但古人的梳妆用具到底长什么样?
(梳镜袋,汉代,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1984年,我国便出土了一副十分精致的汉代“梳镜袋”。相较于我们现在用的化妆包,它的容量虽然不大,但仍然体现了那个年代古人对梳妆的重视。
当我们将目光放向更久远,曾出土的石眉笔和角勺成为我们理解两三千年前人类妆发礼仪的重要注脚。
(角勺,春秋战国,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角勺是古人用来调制上妆用料的容器,我们如今还能看见角勺里遗存千年的黄色涂料。
眉毛在古人看来,是表达感情的重要部分,早期西域人民是用石笔磨粉或是用树枝烧成炭条描绘眉毛,画眉传统十分悠久。
(石眉笔,汉代,
现展于广州海事博物馆)
今天的我们
在装饰与美颜上
承袭着古人的审美传统
悦人也为悦己
方寸华彩间
所承载的情感与价值依旧古今一脉
想了解更多古人的装饰与美颜技法
欢迎大家前来广州海事博物馆
“西出阳关——新疆文物精品展”观展
一览千年装扮美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耳饰分类及发展历程研究,于海燕、王雨娴、雷威
2.中国传统串珠饰品的历史追溯,刘娜
3.论我国春秋战国的玻璃器及有关问题,高至喜
4.唐代敦煌壁画所见珠饰使用问题研究,王敬仪
5.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服装妆饰研究,刘雅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