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山海经”,这期我们关注倚山而立。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的时节,让人想起苏东坡的名句:“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四时如春的罗浮山,是东坡初到惠州的心灵慰藉,也是东晋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距离罗浮山50公里的南昆山,是惠州另一座名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山是惠州的一大资源特色。全市1.12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中低山和丘陵占比超过三成,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惠州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大山经济”,山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脱贫奔康。然而目前山区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薄弱、人烟稀少。
当前广东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山区发展带来新机遇。惠州如何念好“山字经”,打开发展新空间?我们认为关键有三点。
一是解放思想、打开“山门”。
山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落后与保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解开思想束缚,勇破“心中贼”,打开“山门”,不甘落后、敢想敢干。尤其是要突破常规思维,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打开发展格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如今罗浮山景区正深度介入研学旅游市场,南昆山景区有了山地赛车比赛,这些就是当地的新招变招。
二是挖掘宝藏、讲好故事。
惠州的深山老林里藏着不少好东西,要善于挖掘包装、加强宣传推广,通过讲好故事吸引更多人到山区来。在云雾缭绕的惠东莲花山脉,生长着一种野生的山子茶,当地人对外讲述了一个仙人种茶的故事,包装成仙人茶对外推广,茶叶价格翻了好几倍。罗浮山是个文化宝库,多种文化元素叠加,挖掘并讲好故事,为研学等旅游新业态提供了空间。
三是系统谋划、强化联动。
惠州的山地资源分布广、种类多,要加强统筹谋划、联动发展。加强产业协作,通过旅游带动特色种养,旅游与康养相结合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强化区域互动,推动打造“环罗浮山-南昆山”旅游圈;串联山海资源,坚持山海统筹、山呼海应;改善交通条件,联通大湾区核心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期待惠州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让“山字经”成为“致富经”,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东坡所钟爱的罗浮山下续写“新罗浮”故事。
【策划】柯鸿海
【统筹】罗锐 刘光明宝
【出镜】乌天宇
【文本】罗锐 乌天宇
【拍摄制作】王昌辉
【场地支持】惠州市新华书店
相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