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从《向延安》到‘海飞谍战世界’”图书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人民文学奖得主、金牌编剧、小说家海飞与一级作家、出版策划人、资深文学编辑张鸿展开对话,以青春之名,与读者分享“左手小说,右手编剧”的谍战题材作品创作历程。
小说《向延安》述说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年轻人的荣光与梦想,记录了一段理想、革命与青春相碰撞的故事。
“这是我目前最满意的作品,二十几万字,写得非常扎实。”海飞如是评价这部曾获得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的作品《向延安》。12年前,海飞白天写着《旗袍》的剧本,晚上则执笔写下《向延安》的故事。
为何能在两种不同的叙事之间自如穿梭?海飞回忆,当时他住在公司安排的一个小房间里,附近是杭州著名的西溪湿地,狭小而单纯的写作空间与景色优美、植被丰富的自然环境使他拥有了极高的写作效率。“那是非常干净的写作状态,像是被人遗忘一般,有不尽的美好,我非常怀念那段安静创作的时光。”他说。
虽然海飞对过去的追忆富含浪漫色彩,张鸿则认为,这种切换殊为不易,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从文学编辑的角度来看,《向延安》使用的是文学语言,而《旗袍》使用的是影视剧语言。海飞不仅是知名文学期刊的常客,他所参与的影视剧又不断面世,这种高产是很难得的。”
在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创作中,海飞已然构建起了庞大的“海飞谍战世界”系列,除了由花城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向延安》修订版等纸质书,海飞的谍战小说也越来越多走向漫画、游戏、声音和影视改编,甚至戏剧舞台,形成了贯通多类型文化市场的有效IP。
其中《麻雀》《谍战深海之惊蛰》《薄冰》都成为了当年的影视爆款,以汕头地下交通站为题材的《暴风》也于今年4月登上了全国院线。
“汕头是座神奇的城市,其中英歌舞和茶文化都独具特色。而且在民国时期,汕头就有十几座领事馆,十多家报馆,这很不简单。”提及这座广东城市,海飞眉飞色舞。他表示,多年以来,自己一直努力将城市的风土人情融入到谍战题材的创作中。“这能够凸显城市的特征,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他说。
“我在海飞的创作中能够感受到乡村与城市融合所带来的张力,《向延安》中便涉及方言写作,例如上海话的介入,使得小说更有风味。”张鸿表示,对方言的运用是城市文学创作中的一大亮点,海飞对此十分擅长。
至于海飞的谍战系列为何能够从诸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广受文化市场青睐的有效IP?海飞回答:“作为创作者,关键在于脚踏实地按计划往前走。当积累得越来越多时,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总有一天会到达,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必考虑。”
据悉,除了谍战小说,一套汇集了43篇中短篇小说的四卷本《海飞自选集》也即将由花城出版社推出。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夏显夫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