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上,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联合专家团队在广州举行广州恐龙蛋化石新记录发布会,同时开启“恐龙捣蛋计划”暑期企划活动。在现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分享了论文研究成果,蛋化石发现者高中生倪子杰分享了发现蛋化石碎片过程中的有趣故事,6块蛋化石还在现场亮出真身。
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右)和蛋化石发现者高中生倪子杰在发布会上。
在发布会现场亮相的蛋化石是从何而来呢?这6块编号为HS00468至HS00473的蛋化石碎片,是一位化石爱好者中学生倪子杰在广州市几个建筑工地发现的。
其中,468和469号标本在2020年6月发现于番禺区广州南站;470和471号标本在2021年3月发现于天河区金融城工地;472和473号标本在2020年2月发现于荔湾区喜鹊路。这些化石被捐赠给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并交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开始系统研究。
恐龙蛋化石标本。
通过地层对比,天河区金融城化石点属于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其他化石点属于上白垩统三水组,而大塱山组的时代要晚于三水组。
恐龙蛋化石,其实是恐龙产下的蛋埋藏于陆源碎屑物质中并随其他碎屑物质沉积成岩的产物,是研究恐龙繁殖的重要材料。
邢立达课题组表示,广州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表明广州市区在距今约9000万至7000万的白垩纪晚期恐龙活跃,也就是说,恐龙也曾在广州这片土地生活过。
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上,论文的作者还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瑞博士、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杜春磊、美国梅斯布朗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斯科特·帕森斯等。
在这一批恐龙蛋化石研究中,有着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468号标本被归入棱柱形蛋科棱柱形蛋属。棱柱形蛋科一般认为是伤齿龙类所产,这是一类被认为是极其聪明的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极为密切。469、471、472和473号标本被归入长形蛋科巨形蛋属。长形蛋科一般认为是窃蛋龙类所产。而470号标本的显微结构与任何一种恐龙蛋都不同,却与鳄类蛋化石的显微结构一致。研究人员将其归入鳄类蛋化石,这也是首次在中国发现鳄类蛋化石。此前发现的鳄类蛋化石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亚洲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仅有少量的发现。
窃蛋龙类。作者 神棘
伤齿龙类。作者 神棘
在地质历史上,广州属于三水盆地沉积区。在此之前,三水盆地发现除了棱柱形蛋科和长形蛋科,还发现过圆形蛋科化石,圆形蛋科一般认为是鸭嘴龙类所产。本次蛋化石的发现说明,三水盆地存在恐龙类的伤齿龙类–窃蛋龙类–鸭嘴龙类以及鳄类的四足类动物组合,该组合在广州地区,乃至三水盆地都是首次发现,弥补了该地区古脊椎动物记录的空白,对进一步研究三水盆地晚白垩世脊椎动物组合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作用。
邢立达带着小朋友夜游博物馆,讲解恐龙知识。
在发布会最后,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预告了“恐龙捣蛋计划”暑期企划一系列趣味活动。其中包括:“恐龙的三重梦境”共创插画展、“全城寻找恐龙人”互动看展、恐龙主题工作坊、“恐龙家族的秘密”沉浸式剧场等。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王芳(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