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假期期间,岭南民俗又一次全网“出圈”:堪称“水上格兰披治”的佛山叠滘“龙舟漂移”训练视频,在开赛之前已登上热搜榜单,端午节当天,比赛直播观看量超过3150万;融合英歌舞与现代街舞的爆燃MV《潮魂英歌》在南方+客户端推出后,短短一周内全网总阅读量就超过5000万。
“燃”,是网友们评价岭南非遗的高频词。非遗项目以传统节日为舞台,通过线上视频、线下演出集体“C位出道”,已成为近年方兴未艾的“国潮”常态。非遗不仅打通各地文旅资源,也在促进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端午假期过后,岭南非遗应如何借助这波传统节日带来的“流量红利”持续“出圈”“出海”?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如何通过龙舟等非遗项目促进湾区共建共融?南方+记者就此展开走访和观察。
视频赋能
匠心爆款带领非遗“破圈”
车陂涌边,静静地停靠着三艘30多米坤甸木制成的龙舟。龙头、龙尾已经卸下,被搬进村中的祠堂。几位村民合力放进十来个60斤重的沙袋,又用水桶将河水舀进舟中。龙舟缓缓沉入水中,等待明年新的“龙舟季”到来时,再次被人“唤醒”……
这就是广州车陂村龙舟“藏龙”仪式。扒龙舟传统在此地已经延续了上百年,每一年“藏龙”礼成,意味着当年端午扒龙舟习俗正式落幕。
“龙舟好久没有这么火了!”忙碌了整个端午节,村里的扒龙舟传承人苏应昌不由得感叹道。
就在上月,“叠滘龙舟漂移”、广州城中村“房东们”组团训练等短视频刷爆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等大型赛事直播,更是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各地举办龙舟赛将近230场。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与龙舟有关的短视频播放量达到数亿乃至数十亿量级的,并不鲜见。
端午过后,苏应昌发现,龙舟短视频在网上传播热度不减。抖音平台上,一条关于“叠滘龙舟漂移”精彩镜头的混剪短视频,就获得了34.4万点赞、2.2万条评论,这让苏应昌这样的龙舟人在“开心到飞起”的同时,又深感责任在肩。
与此同时,从今年开春以来就全网“飘红”的潮汕英歌舞,也在这个端午借助短视屏又结结实实火了一把。在南方+推出的《潮魂英歌》水上英歌舞MV中,法国街舞大师Rochka(卡卡)与潮汕英歌舞队员,在位于汕头澄海前美村、素有“岭南第一侨居”的陈慈黉故居同台“飙舞”。传统英歌舞与现代街舞“无缝对接”,擦出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美妙火花。
不仅如此,《潮魂英歌》不仅在国内“出圈”,还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收获了近百万流量,外国网友纷纷转发点赞。“街舞与英歌舞相结合,形成了中西文化、艺术的对话,展现了各自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精神,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说。
在时代文旅(广州)营销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晓杰看来,非遗类视频在传统节日纷纷成为“爆款”,是人们心中文化认同感的最好说明,“越能引起当地民众的荣誉感与自豪感的短视频,就越容易‘出圈’ 。”
置身碎片化传播时代,如何运用短视频的媒介讲好非遗故事?这个话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深度思考。通过由PGC(专业生产内容)带动外部的UGC(用户原创内容)的生产模式,不约而同地成为越来越多非遗的“出圈”之路。
“内容营销能力很重要,除了需要精良的制作,还要引起共情。”熊晓杰指出,正如“五一”爆火的“淄博烧烤”一样,只要能有一两个短视频“爆款”出现,就会刺激更多“蹭热点”的“同题作文”的诞生,文化IP也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火。
“梦幻”联动
探索岭南非遗传播新路径
“看!那艘龙舟是‘和平精英号’!”6月23日,在广州天河区首届龙舟邀请赛中,一艘以游戏《和平精英》为主题的龙舟,引得两岸年轻观众兴奋地呼叫连连。
作为邀请赛的独家游戏合作伙伴,“和平精英”为龙舟赛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威开道仪式。现代竞技游戏与传统竞技赛事“叠buff”,迅速引起大量网友关注。“和平龙舟赛特种兵式开道助威”相关话题两度登上微博广州同城热搜榜,话题阅读次数则超过1100万。
端午过后如何延续龙舟热度?这也是车陂村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车陂村先后以微电影等方式打造“龙舟剧”,创作《一水同舟》歌曲并拍摄视频,让观众了解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龙舟文化名片。以车陂村为背景的龙舟竞技动漫《破浪》也在筹备之中。
纵观大湾区,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文旅项目正日渐“成行成市”。在龙舟文化同样兴盛的东莞水乡,通过引进龙舟俱乐部、龙舟基地露营等项目,部分镇街甚至还形成了从龙舟制作、赛事培训到文创研学的一条龙式产业链。
频频现身民俗活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英歌舞,则选了另外一条发展思路——进驻景区、文旅融合。熊晓杰就将英歌舞视为旅游景区很好的“插件”。《潮魂英歌》MV实现了英歌舞与陈慈黉故居的“梦幻联动”,“其他传统舞蹈与景区元素混搭起来,也可以产生非常‘出片’的效果”。
在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潮汕英歌舞在当地扎根已有上百年之久。从去年11月开始,为推动文旅发展,当地每周末都会在旧市场进行英歌表演。游客们可以买到各种英歌舞文创产品,还能体验英歌脸谱化装,与演员们一同起舞。当地政府也为活动提供了一定资金扶持。
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邓尧呼吁,在英歌舞的“故乡”潮汕地区,游客与英歌队同样需要更多可以观看驻场演出的表演场所,也需要提供引流的配套设施,让市民游客在节庆之外也能获得沉浸式体验的机会。
凝聚共情
沉浸式体验提升湾区文化认同
今年“龙舟季”的火热景象背后,还离不开一大因素的催化——那便是大湾区的合力推动。
除了王祖蓝、梁家辉等明星艺人接连为龙舟造势之外,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东莞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上,还上演了这样温情一幕——来自东莞沙田和香港沙田的两队“沙田友”双双夺冠,传为一时佳话。
而在今年端午期间,于广州、中山等地举行的龙舟邀请赛上,同样不乏来自港澳地区龙舟好手的身影,“赛龙夺锦”的精彩场面博得现场观众连连喝彩。各地赛事组织、竞技水平、水道维护等工作,也获得了港澳参赛队伍代表的高度评价。
“邀请赛过后,我们要与港澳龙舟队进行互访,我们也想试试看在大海中训练是什么感觉。”天河区首届龙舟邀请赛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粤港澳文脉相亲、人文相近,与港澳龙舟队进行切磋,不仅能提高划龙舟的水平,还能加强三地间的文化认同。
对端午期间龙舟赛事格外关注的,还有香港非遗学者蔡启光。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日前于香港尖沙咀海滨举行的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中,来自海内外包括广东的参赛队伍逾160支,赛况十分激烈。“健儿雀跃,观众热情,可见龙舟文化深入人心,这对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凝聚力有很大的帮助。”他说。
蔡启光还提到了香港地区一种与龙舟文化关系密切的传统民俗——大澳龙舟游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香港一年一度的节庆盛事。
据悉,早在一百多年前,香港市民已经将龙舟划到维多利亚港广阔的海面上,将传统龙舟文化发扬光大。大澳是香港重要渔港之一,当地的龙舟游涌活动绵延至今超过百年,仍然保留着“采青”等传统仪式,是凝聚居民团结互助的一项重要社区传统。
“趁着龙舟赛事的火热,对大澳龙舟游涌民俗进行推广,很有意义。”蔡启光说。
今年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举行期间,中外选手齐聚一堂,通过龙舟交流文化、建立友谊的场面,成为赛事的另一大看点。其中一支由中国籍队员与外国在穗居民组成的广州国际友人龙舟队,就颇为抢镜。香港波兰商会也有两支龙舟队参赛,这些来自波兰的帅哥美女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另一方面,记者获悉,泰国华人社区正通过开设英歌舞兴趣班、夏令营等形式,提升英歌舞的保护力度。呼吁中泰联合申报,将英歌舞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倡议,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响应。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立明认为,中外联通、古今交融的文化张力,让非遗在国际传播之中散发着持久的魅力。马立明称:“海外华人、外国友人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用自己的视角更直观地讲述中国故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记者 杨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