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净增耕地6.82万亩!湛江是怎么做到的?

南方+ 记者

近日,2023年广东省夏收水稻机收割技能大比武活动在雷州市沈塘镇平余村举办。“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湛江是广东省第一耕地大市,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27.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五分之一以上,是广东名副其实的“粮仓”。

连续23年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022年耕地面积比2021年净增加6.82万亩,占全省耕地净增加的68%;近三年在全省地级以上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中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在湛江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耕地保护密码?

东西洋田水稻生产全面实现机耕机收作业。郭龙碧  摄

疏堵结合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切实保护好耕地,稳住粮食生产,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近年来,湛江不断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从控流出、增流入、强激励、严考核等方面持续发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着力提升耕地保护高水平治理能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湛江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市党政领导班子挂点县(市、区),并成立督导组分片区全覆盖督导。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牢守耕地保护红线。

同时,湛江采取疏堵结合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去年,湛江在全省率先出台《违法用地管控与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此遏制巡查不到位、执法不严厉的倾向。

《湛江市农村宅基地和住宅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也相继出台,引导农民依法依规报建,从源头疏解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种种措施之下,2022年湛江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2020年下降73.8%。

廉江市的垦造水田项目里,稻穗沉甸甸坠弯禾苗,一派丰收景象。李廷睿  摄

复耕复种 唤醒“沉睡”荒地

在遂溪黄略镇北合村,700多亩曾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如今全部种上水稻,摇身成为农户增收的“致富田”。耕地撂荒不仅荒废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制约着粮食生产,唤醒“沉睡”的耕地,是端牢饭碗的根本“粮”策。

为盘活耕地资源,湛江建立起撂荒耕地复耕奖补机制。如廉江市统筹209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修缮水利设施,优先将因基础设施落后造成撂荒的连片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复耕复种创造条件。据悉,2022年湛江投入资金6966万元加大奖补力度,近三年累计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19.55万亩。

同时,湛江各地各部门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兑现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撂荒地盘活之路。

如坡头区通过将零星撂荒地进行整体推介、连片发包,使其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承包流转,一个月时间盘活了3万亩撂荒耕地,昔日“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南方+记者 林日清

编辑 姚瑶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