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冲击37℃!一女子午后带娃患「热射病」去世,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抢救!

广东科普
+订阅

昨天

广东气温一路狂飙

直冲37℃

不仅是广东

全国甚至全球

都在遭遇高温袭击

2023年可能成为

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高温热浪正在给人们身体健康

带来一系列的暴击

01

“热射病”患者激增

本月16日晚,一名患者因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被送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体温高于42摄氏度,被诊断为热射病。

此后,患者很快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近7小时抢救,于17日凌晨离世。

“热射病即重度中暑,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70%至80%,但热射病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医生介绍,该患者在户外带娃活动回家后,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的症状。

据了解,患者在感到不适后并没有及时采取调适措施,继续处于没有开空调的闷热、西晒房间内,直至“叫不醒”才被家人发现、送医,此时为时已晚。

到了夏天,热射病常有发生,光这个月就有好几起新闻报道,大家一定要重视!

02

热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

为什么会得热射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热射病有哪些症状?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

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

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等。

除此之外,还会有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 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等症状。

03

患上热射病如何处理?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在试图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01

给患者降温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

首先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有条件可以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凉湿的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02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

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如果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03

出现以下问题及时就医

1、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应及时就医。

2、头痛: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

3、肌肉痉挛: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不自觉的抽动,应及时就医。

4、呼吸浅快:呼吸速度加快,超过20次/分,吸气吐气量小,应及时就医。

5、恶心:有想呕吐的感觉但是又吐不出来,此时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丧失意识,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感觉没有一点力气,几乎动不了;意识模糊,无法准确地感知周围人或事物;谵妄,精神错乱,胡言乱语;癫痫,全身肌肉不自的地抽搐,没有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04

高温热浪

给身体带来多重暴击

高温热浪不仅会带来热射病,还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等热相关疾病。

还会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复旦大学等联合发表在《国际环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以中国272个城市为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热浪导致居民死亡率增加7%,其中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01

触发脑血管危机

气温升高让人体出汗增多,如果流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血液会变得黏稠,促使血小板聚集。

天气炎热血压容易波动,血流冲击血管内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堵塞供应大脑的血管,诱发中风。

高温还会导致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让流到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

02

触发心血管危机

近来各地心内科都收治了不少急性心梗患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入夏有点急,升温较快,人们出汗较多,血液浓缩后容易形成血栓。

开空调后,室内外温差增大,导致血管收缩异常。

高温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也会升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氧量减少,可能诱发心梗。

此外,全球气温的升高,最终将会导致总体健康风险的增加,如传染性疾病、病媒生物传播导致的疾病均可能增加。

05

6件事给酷暑天“降温”

面对高温天气,我们该如何保护身体免受热浪侵袭?

01

躲着热晒出行

建议大家外出前看看天气预报,尽量避开日晒最强烈的时段外出,尤其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

02

衣着主打宽松透气

衣服建议选棉、麻、丝等天然纤维面料制成的,鞋子可以选透气的凉鞋或是带有网孔的运动鞋。

领口、胸部、腰部、袖口和裤口等处都不能紧,太紧的衣物不但阻碍血液循环,还不利于散热,是夏季衣着一大忌。

03

并不是穿的越少越凉快

一般当皮肤温度高于气温时,露出四肢、后背等有助散热,但当气温超过37℃时,皮肤就开始从外界吸热,穿得少反而会让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之下,增加灼伤的可能性。

高温天尤其是太阳比较毒时,建议穿宽松的长衣长裤。

04

别等渴了再喝水

夏季,成人每日饮水量约为2000毫升,剧烈运动或高温下作业的人应适当增加。

如果湿度不大,天热时建议喝温水,有助于身体散热。但湿度大时,可考虑喝凉白开。

白天要勤喝,不要等渴了才想起喝水,最好每半小时左右喝一次;睡觉时血流速度减慢,为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可在睡前半小时喝280毫升左右水。

05

注意调整温差

温差

夏季活动后通常会大汗淋漓,血管舒张、毛孔处于扩张状态。

此时若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或立刻冲冷水澡,都会使血管和毛孔突然收缩,导致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血压大幅波动,容易诱发心梗。

建议静坐休息,等身上不再出汗时再用略高于体温1~2℃的温水冲澡。

06

情绪也需要降温

深呼吸是最简单的冥想方法,它可以让人平静,察觉到内在情绪变化,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

不要让自己处于紧绷、易激惹的状态。可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中,身边绿树摇曳、飞泉漱玉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