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5月,厦门市外贸进出口405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其中进口2166.3亿元,增长22.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5%——这是福建省第三大城市厦门交出的最新进口贸易成绩单。
相比之下,佛山的进口贸易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佛山前4月2457.78亿元的外贸总额中,进口仅贡献了322.85亿元,占比仅为13.1%,既低于33.4%的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也与佛山超万亿GDP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
开展进口贸易,既可弥补我国国内资源不足、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也可繁荣和丰富国内市场、激发消费需求,还可为国内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万亿外贸名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佛山必须补上进口贸易这一环。那么,厦门在发展进口贸易上都有哪些做法和经验?补上进口贸易短板,佛山可以向厦门学什么?
中国沿海的东南大门
在厦门每年进口的大量商品当中,金属矿砂、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占据了重要地位。今年1—5月,厦门市进口了价值462.5亿元的金属矿砂和价值355.5亿元的进口农产品,仅两项产品就贡献了进口总值的37.8%。
大宗商品通常重量大、单价低,往往通过成本最低的海运运输,对港口要求较高。而港口,正是厦门开展对外贸易引以为傲的优势——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出海口之一,在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中国面向海洋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以及“五口通商”的重要口岸。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厦门:“打开这扇门,风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来,至今令人叹为观止;打开这扇门,内接漳泉两地,为渡口之要道,为海洋之要冲,始自凸显地理方位。”
但要发展对外贸易,一座城市不能仅是地理意义上通往海洋的大门,也必须是政策意义上融入全球的“大门”。事实上,厦门同样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东南大门。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就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岛,标志着厦门岛整体融入了对外开放的大潮。
进入21世纪,乘着国家加入WTO的风口,厦门进一步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其中在进口方面,厦门大力改善通关环境,实行“先放后税”“F通道”等便利措施;改审批核准为备案登记,开展保税区企业进出口权试点;在全国率先放开外贸经营权,培育一批新的经营主体。
如今的厦门,已经是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厦门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厦门港开通航线174条,其中外贸航线134条,RCEP航线97条,2022年货物吞吐量2.19亿吨,位居全球第十四位;厦门空港开通客货运洲际航线12条,是中国大陆六大口岸机场之一;厦门还可通过中欧班列直通欧洲、中亚与俄罗斯,是全国唯一可无缝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枢纽城市。
厦门港(图源:福建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供应链行业崛起厦门军团
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想要在中国东南沿海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以及数十座沿海城市当中脱颖而出,厦门同样离不开优秀的经营主体为其开疆拓土。
建发股份、厦门国贸和厦门象屿,正是厦门外贸的三大“主力军”。1980年,厦门国贸集团旗下厦门国贸作为厦门市首家外贸公司宣告成立,成为厦门经济特区乃至全国第一批地方外贸企业;建发股份也在同年成立,担任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的唯一窗口。
得益于率先入局以及特区政策利好,两家企业很快就在进口业务上崭露头角。厦门国贸党委原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高墀文曾回忆,厦门国贸的“第一桶金”来自进口日用品,当时产品供不应求,各地客户都争相购买;建发股份则为厦门乃至福建引进了首个世界知名品牌生产线——可口可乐瓶装线,还联手外资成立了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贸易企业——华丰贸易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家企业进出口额都突破1亿美元。
当中国加入WTO、外贸行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从传统贸易业务及时转型到供应链业务,又成为厦门三家国企引领潮流的新策略。
厦门三大国企中成立最晚的厦门象屿,率先在供应链业务展开探索。1995年,一家名为伯灵顿物流的企业落户象屿保税区,为戴尔公司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厦门象屿由此入局供应链服务赛道。2011年,在物流和商流的基础上,厦门象屿叠加资金流和信息流,开始打造“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业务重塑了厦门三大国企在进口贸易上的新优势,厦门象屿在印尼合资建设的250万吨不锈钢冶炼一体化项目就是典例:项目将不锈钢生产前置到资源丰富的印尼,再向国内钢铁企业出口不锈钢半成品,供后者进行精深加工。如此一来,厦门象屿进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不仅更高,应对国内钢铁产业“去产能”冲击的能力也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12月,项目已累计生产不锈钢超320万吨,带动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超100亿美元,全产业链营收超1000亿元。
建发股份和厦门国贸也在加码供应链业务,打造中国版的“日本商社”。2018年,建发股份发布了供应链LIFT服务品牌,包含Logistics(物流)、Information(信息)、Finance(金融)和Trading(交易),如今建发股份玉米、高粱、大麦、葵花籽粕等产品进口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三;2020年以来,厦门国贸也将供应链管理明确为核心业务,目前企业每年进口铁矿规模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前十,煤炭经营量达2000万吨,位居全国进口商前列。
从传统贸易业务到供应链业务,厦门三大国企提供的服务从单一的买进卖出,变为集采购、销售、物流、库存管理、资金信用等多环节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利润来源也从获取价差变为以增值服务为主,创造的价值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三家企业总营收从7210亿元增至1.89万亿元,全部跻身中国大宗商品供应链CR4行列。
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之一的“地中海安布拉”号抵达厦门港(图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打造“特区中的特区”
从厦门登陆国内市场的,除了金属矿砂、农产品、棉纱线等常规大宗商品,也有难得一见的产品。
比如航空器材。数据显示,仅从2017年1月到11月,厦门口岸就进口航材2.43万件,价值4.58亿美元;2021年6月,厦门海沧港综合保税区还迎来首台进口飞机发动机,单台货值就超过了1026万美元。还有进口汽车。目前,全球十多个品牌、近200款车型都可从厦门口岸平行进口至中国市场,包括雷克萨斯、丰田、奔驰、宝马、三菱等品牌,还有路虎、宾利等顶级豪华品牌。
为何厦门能进口这些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商品?这离不开厦门作为自贸片区获得的独特政策优势。
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厦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8年来累计推出创新举措553项,其中全国首创126项,并打造了航空维修、跨境电商、整车进口、酒类进口、集成电路进口等14个重点平台。
为打造这些外贸平台,厦门下了不少硬功夫。以航空维修为例,2020年,厦门海关联合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等单位,联合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支持民用航空维修用航空器材进口税收政策》,对部分维修用航空器材免征进口关税,政策实施一年来,厦门关区就为相关企业减免税款超3000万元人民币。
而在整车口岸进口汽车业务上,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协调推动企业获汽车“国六”环保排放认证工作,支持企业进口首批符合“国六”排放环保公开的平行进口车,并在全国首次采用保税区间流转模式进出整车,打通了海沧口岸与福州口岸、天津口岸之间的流转通道。
这些政策都带动了相关产业进口贸易的增长。在航材进口业务上,今年1到4月,厦门海关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540.94亿元,同比猛增26倍;而在平行进口汽车业务上,仅在2022年上半年,厦门整车口岸平行进口汽车业务货值就突破1.85亿元,同比翻了一番。
为进一步激发自贸片区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厦门还出台《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厦府办〔2019〕49号)等政策,加快培育厦门外贸新优势。从2015年到2022年,厦门进出口总额从832.91亿美元增至9225.6亿元人民币(折合1291.99亿美元),其中进口从297.94亿美元增至4568.2亿元人民币(折合639.7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1.5%。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随着国内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强者愈强”,厦门有望续写进口贸易的新故事,也将为佛山开展对外贸易带来更多启发。
【撰文】王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