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宇驰
近日,某地公共泳池发生险情时救生员却在低头玩手机,9分钟后才实施救援,致使当事人溺亡。救生员本应是意外发生时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却因种种原因而失去实际作用,发生悲剧令人惋惜。
工作时间却在玩手机,救生员本人难辞其咎。事件背后也有诸多疑点:救生员有无工作资质?泳池经营者为何不能明令禁止玩手机?一次疏忽背后牵扯出一连串的行业漏洞。
我国对于救生员的职业规定其实是在不断完善的。2005年,全国性的救生协会成立。2007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游泳救生员列入职业名录,明确考核鉴定标准。然而,考核、发证、年审与实际持证上岗脱节,致使这一职业常年处于各方监管的“交界地带”。
除了“玩手机”之外,行业还有其他漏洞。在部分经营者要求下,本应时刻紧盯水面的救生员,却同时负责卫生清洁、售票检票、维持秩序乃至下水教学等琐碎工作,自然埋下隐患。经营者钻空子、躲检查,变相缩减安全投入,体现出对生命的漠视。
肃清行业乱象,要做到人才和制度两手抓。有学者研究表明,救生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客观看来,行业工资水平的激励作用略显疲软,变相导致假证、无证上岗频现。同时也要用好制度和薪资的“指挥棒”,倒逼经营者担起责任,激励行业良性运转,切实提升服务能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