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界】华夏服饰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汕头市图书馆
+订阅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的服饰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华夏服饰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对于一般的历史划分者来说,先秦时期就是指秦代之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一时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剧变期,也是我国服饰制度的奠基时期。

图:原始服饰( 上古毛帔制  太昊伏羲氏像)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奴隶主开始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分贵贱,别等威”,中国服饰制度初步形成。

公元前16世纪,中国社会步入商王朝,朝廷内出现了专司服饰的官员,中国服饰发展的基础基本奠定。

公元前11世纪,随着周王朝的建立,统治阶级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巩固帝国统治。

图: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刺绣痕迹(实物)

从夏王朝的形成,到商王朝的发展,再到周王朝的完备,中国服饰一步步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服饰材料的变化、织秀技术的发展和染绘技术的进步这些方面来一窥我国服饰早期的形态。

服装材料

图:先秦时期出现的骨针实物

人类早期制作的原始服饰主要以兽皮、植物藤条等为材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逐渐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骨锥和骨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它们是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用来穿透兽皮等物品。

图:甘肃辛店出土的先秦彩陶上的剪影人物着衣形象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直至青铜器时代,中国古代服饰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发展,农业生产因金属工具的应用而更加兴盛。同时,农业、手工业及纺织业逐步发展,服装材料除了出现了麻、褐(hè)、毛织物之外,还出现了罗、纱、绫、绮、帛、绢等名目繁多的织物。

图:西周红地刺绣黄蓝色三角纹褐(出土实物)

这一时期,平民百姓所穿服饰多为兽毛或葛麻搓捻成线再编制而成的褐衣,所以后世也用“褐夫”一词作为贫民百姓的代称。奴隶主和贵族阶层则使用更高级的用料,如丝帛、绢、缣(jiān)、 绮、锦、绣和精细的麻织物等。

织绣技术与纹样

图:先秦时期衣物上的动物纹样

先秦时期的服饰纹样以龙凤纹、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等为主,它们多以刺锈工艺完成,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图案中,常以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样穿插其中,从而使服饰上的纹样整体显得生动灵巧,繁而不乱。

图:新石器时代半坡陶器上的麻纺织物印痕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表面上带有丝绸残迹,这些丝绸上有许多花纹图案,它们大多呈几何形,其中以菱形纹居多,还有平纹、方格纹及暗花回纹等。这些变化多端,诡如迷宫,精妙绝伦的纹样,表明在商代,人们已经掌握了花斜纹织制的纺织技术。

染绘技术

图:周代的彩色凤纹织绣(出土实物)

先秦时期的奴隶主阶级赋予色彩以尊卑的人格观念,他们认为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是礼服的专用色,象征富贵。绀(gàn,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piǎo,淡青色)、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在制作便服、内衣、衬里时用,而这些颜色是平民的常用服色。

从现如今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出现的罗、绮、锦、绣等织物的颜色以暖色居多,尤其以黄红为主,棕色和褐色为辅,也少量用蓝、绿等冷色的。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是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