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27烈士长眠狮山,叶剑英为之题词

党史精读
+订阅

【英烈精神】

志趣之高尚,气概之雄迈,操守之坚贞,精神之伟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发表了“大会宣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同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政干部。6月,粤军扩编,成立建国粤军第二师,以国民党左派人士张民达为师长,叶剑英为参谋长。

这支新创建的革命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连续在广西、江西、福建,广东的粤北、粤东等地同军阀作战,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受到孙中山、廖仲恺的重视与信任。他们决定从黄埔军校调拨一批武器,由叶剑英负责筹建一个独立营,以增强二师的实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0月中旬,叶剑英便在香洲正式成立约人的独立营,不久,改为新编团,由叶剑英兼任团长,廖鸣鸥、练惕生为副团长,团部驻于前山。新编团在叶剑英的领导下,抓紧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迅速成长为一支革命的军队。

新编团十分重视搞好军民关系,积极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全团官兵严格遵守纪律,经常为附近群众做好事,每天打扫街道卫生,帮助老弱妇孺挑水劈柴,借了群众的东西及时归还,损坏的照价赔偿。叶剑英还经常到群众家里去访贫问苦,了解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向群众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时派出新编团参谋长陈雨荣,连长曾繁凯、甘湖等到附近农村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他们首先帮助在香洲建立起农会小组,然后在东坑、唐家、万山、湾仔等农村和海岛相继成立起农会小组。在新编团的宣传发动下,珠海附近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古鼎华叛乱

新编团的活动引起了当地封建地主、土豪劣绅以及粤军中的反动势力的忌恨,他们把叶剑英亲自建立和培育起来的新型部队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驻在中山县县城石岐镇的粤军反动团长古鼎华,勾结香洲的土豪劣绅和新编团内一小撮败类,密谋叛乱。他们乘叶剑英离开香洲随二师师长张民达率部东征陈炯明之机,并在得到张民达1925年4月6日于潮州覆舟牺牲的消息之后,趁机发动了叛乱。

4月26日晚上12时,正当夜深人静,新编团官兵熟睡的时候,他们突然伪奏号音,革命军官兵闻号声即冲出营房。预先埋伏好的叛匪在一片“杀赤官”的狂叫声中冲入团部,对来不及避走的团部官兵开枪射击,当场杀害了团参谋长陈雨荣以下25人,重伤3人,其中2人送往澳门镜湖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叶剑英平叛

事件发生后,叶剑英即赶回香洲平叛,重新整顿新编团。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将已逃往澳门的11名叛乱分子引渡回香洲,连同参加叛乱的反动豪绅一起正法。为了纪念殉难烈士们,事后新编团和香洲群众捐资建造狮山烈士墓,立纪念碑。

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兼新编团团长叶剑英撰写了《赍志亭记》碑文,赞扬死难之烈士“皆吾党英俊杰出之才,其志趣之高尚,气概之雄迈,操守之坚贞,精神之伟壮,诚难能而可贵者,今皆赍志以忠”。他亲笔书写对联曰:“浩气贯苍穹,英魂有恨填香海;伤心悲世道,吊客何堪问佛山。”

叶剑英还填词一首,以抒发对香洲烈士的情怀。现附录于下:

香洲烈士(调寄满江红)

叶剑英(1925年作于澳门;1963年1月补写)

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

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

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

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

革命史,人湮没;

革命党,当流血。

看搀枪满地,剪除军阀。

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

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在这次事件中殉难的官兵共27人,后来全部埋葬于香洲的狮山上。

【参考资料】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英烈故事(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文字】南方+记者 杜玮淦

【出品人】丁少红 杜玮淦 洪晓霓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