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家谈
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广东该如何发力,让“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廖永松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对如何落地落实“百千万工程”从基本原则、目标、路径到政策制定和组织保障,已经有周密的安排。这些安排,是符合广东发展实际的,只要一条条贯彻落实好,广东就能一步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
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
南方+:广东提出,要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千万工程”。对此,您怎么看?
廖永松: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转。
以问题为导向,广东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科学把握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所以说,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
南方+: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廖永松:广东省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镇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走群众路线,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必将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县城以下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对于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加快经济发展转型都具有重大意义。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理所应当走在全国前列。
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质量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浙江有哪些经验值得广东学习?广东该如何学好这些经验?
廖永松: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经验总结之年,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学习浙江经验,权威机构已发布了很多重量级文章供借鉴参考。在我看来,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学习浙江经验,一定要紧密结合各地发展的实际,因县施策。要久久为功,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要随意改变已经制定好的政策措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要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防止出现“干部在干,农民在看”的异化现象出现。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做好“土特产”文章,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要创造条件,鼓励部分年轻人从大城市回流到县镇村里,扎根基层,全面提升县域人口素质。
南方+:《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明确,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这要如何实现?
廖永松:广东省委文件中对县域高质量发展有明确安排,很有针对性。应该说,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广东,县域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县。这些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向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大城市集聚的大势是不可改变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可违背。尊重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各县产业发展需要定好位,深入分析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发展空间上相互协同,不可“一哄而上”,制定很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上马重资产、大投入的“大项目”。
对于县域,需要研究农业及关联产业企业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以县镇村为基地,带动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对于增加农业大县农民的收入意义重大,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培养一批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家,提升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质量,以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然,县域经济发展包含各个方面,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懂农村、懂基层、善于经营的基层干部队伍。
通过领导干部能力提升
带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南方+:目前,全省各地已掀起抓“百千万工程”的热潮,努力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南方+从今年2月起不间断推出“县委书记打擂台”全媒体系列报道,推动全省形成“争先创优、苦干实干”之势,您如何点评这一策划?对于媒体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您有何建议?
廖永松:南方+不间断推出“县委书记打擂台”全媒体系列报道推动全省形成“争先创优、苦干实干”的大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都会发挥很好的激励示范作用。
媒体在推动过程中,需要更好地扎根基层,深入了解一个县、一个镇、一个村面临的具体问题,不过度渲染,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百千万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加强县镇村领导干部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通过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带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南方+记者 黄进 彭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