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建智慧城管,“绣”绿色城市|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报告

南方日报 南方+

当分类垃圾装上电子“身份证”,一旦发现混装,便可轻松追溯源头;一次AI人脸识别,即可无接触打开垃圾箱;传感装置自动提醒人员清理满溢垃圾;居民投放垃圾可实时结算积分收益……

在广州市黄埔区,依托物联网、AI、大数据等一系列科技手段,自主研发的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已经全面铺开,垃圾分类新风尚正在兴起。

黄埔区是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先进制造业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引擎。一流的营商环境,与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从一个“社会共识”向一场“社会行动”转变,黄埔区正形成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之路,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水平。

更智能

守住管好投放“主阵地”

在黄埔区保利学府里小区的垃圾投放点,未见督导员的身影,居民只需扫一扫脸,分类桶便会自动打开投放口,智能语音播报提醒,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这得益于黄埔区首创的一套“无接触智能化”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让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时、全域管理。

“后台无接触式督导”代替“人工站桶”,从1对1到1对多,节省人力物力,效率大大提升;AI人脸采集溯源追踪,通过后台宣传、劝导、督导、云上数据管理、线下执法处罚……

在科技的助力下,黄埔区垃圾分类更加高效。一套看似常规的应用装备,实则隐藏着诸多实用的“黑科技”,垃圾分类从信息采集、共享、协作,到处置、监督、兑奖样样精通。

早在2020年3月,黄埔区在全市首创启动垃圾分类智慧管理项目。该项目运用智能传感、物联网、区块链、北斗定位、视频监控和分析等前沿技术,改变了传统管理思想,构建转运桶智能识别、转运站场分类称重、车载分类称重、车载分类监控、分类信息台账管理、分类网格化管理等六大子系统,以数字化管理守住管好垃圾投放“主阵地”。

一头连接投放点,一头对接终端处理厂,该系统利用物联网和北斗定位技术重点提升清运车辆分类数据采集能力,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监管、全过程溯源。

为提高分类督导科技水平,减轻基层负担,黄埔区从2022年开始在全区全面推广投放点智能监控,利用视频监控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投放点和集中点软硬件环境。

如今,黄埔区已制定覆盖全区1018个投放点、89个收集点的垃圾分类智能监控项目建设方案,力争今年内完成整个项目建设,通过智能摄像机、智慧音柱、信息发布屏等设备,实现投放点视频监控、感知预警、可视对讲、设备智能联动等功能,力促居民习惯养成,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黄埔区常住人口超过120万,年清运生活垃圾超过50万吨,面对这一巨大的垃圾处理问题,该区引入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开发建设全区域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为2.5万个垃圾桶制定“身份证”并安装电子标签,并智能化改造100余台垃圾收运车和6个垃圾压缩站,自动采集收运信息,实现生活垃圾溯源管理。

更精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

在黄埔区文冲街道瑞东花园社区,13个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点干净整洁,一改传统小区垃圾投放点“脏乱差臭”的形象。

尽管如此,该社区仍不断有居民反映定时点的投放时间设置不合理。为了解清楚居民诉求,黄埔区文冲街瑞东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许美娟连续几天晚上九时多在社区垃圾投放定时点观察,并组织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和物业通过随机走访和居民代表座谈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见。

深入调查发现,该小区内许多上班族的上班地点较远,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七八时,经过一番思量,最终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将定时点从晚上9时延长至10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确保垃圾分类工作便民利民。

事实上,自2019年底黄埔区开启小区楼层撤桶,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以来,如何定时间、定地点、定桶数量,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黄埔区结合数据治理和“智慧城管”一体化平台,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在夯实网格责任中,不断将分类工作中心前移,进一步调动前端,形成垃圾分类责任网格、基层组织、街道和全区多层次内部治理结构和协同治理框架,促进共治共享机制形成。

从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也最能窥见一个城区的精细化治理水平。

垃圾分类看似只是改变传统的处理办法,背后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管理人员不足、分类精准投放率不高、收运时存在混装混运等问题,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建立,要系统性解决多头问题,全面精细化管理是关键。

在黄埔区,监控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录像,足不出户就可实时查看各个投放点情况,双向可视化对讲可劝阻违规行为;自动识别截取违规投放行为,为精准宣传、执法提供重要依据;工作人员一小时巡查机制,发现问题时通知物业或保洁人员对其进行整改。

在黄埔区联和街道,这里正探索构建起垃圾分类全链条现代化治理格局:街道建设垃圾分类宣教示范基地,日常面向居民及企业开放,基地内设宣教馆、果蔬酵素制作展示区、旧家具交易平台、大件家具拆解区,将垃圾收运、拆解、清运流程标准化,每月可回收废木材、废玻璃多达80吨。位于黄陂社区的“两网融合点”不仅可回收常见的10余类可回收物,还设有环卫驿站、低值资源回收功能区。

黄埔区正以“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进步”的格局,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多年的努力,也给人居环境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经过连续三年的投放点提质工程,星级投放点、精准分类示范小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居民身边。黄埔区打造了169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营造出清洁、美观、便民的投放环境。

更协同

垃圾分类理念融入社会肌理

在黄埔区君和名城社区,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成为人民教师郭伏飞的第二教学“阵地”。

“阿叔,您这袋垃圾里的纸巾不是厨余垃圾,要分拣出来放到其他垃圾的桶里……”身穿红色马甲的她站在投放点前,向存在分类有误、混装混投等行为的居民们耐心讲解,手把手指导分类,言传身教分类理念。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在人,难点在人。

这既是一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又是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兼具社会性与专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协同投入。

今年4月,君和名城社区全面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专项提升行动。郭伏飞一边在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值守,一边积极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郭伏飞发现,晚上6时到8时投放垃圾的人流量大、垃圾量多,是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的好机会,她身体力行地采用“站桶督导”,持续接触小区每个家庭中负责丢垃圾的居民,通过影响个人的分类习惯带动影响每个家庭。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要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既需要监督激励机制让居民会分类、愿分类,也要有广泛的宣传动员机制,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在瑞东花园社区,许美娟探索的“两级书记+服务队”抓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成为常态。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火车头”作用,让社区党员率先从垃圾制造者向垃圾分类践行者、治理者转变。

让党员协助督促物业管理单位做好投放点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工作,志愿骨干紧随其后,把社区居民拧成一股绳,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志愿者、居民等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线上,许美娟利用居住地党员群、志愿者群和户外宣教机等平台发布垃圾分类宣传内容,全方位讲解垃圾分类政策、好处及做法;线下,许美娟通过开展宣读倡议书、趣味问答、亲子互动、垃圾分类小游戏等形式,现场指导做好垃圾分类,并动员和引导家庭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

在她的带领下,垃圾分类党群服务队开展“敲门行动”,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并签订《友好家庭环境责任书》。

许美娟说,在“敲门行动”中,经常会遇到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会有激烈的言语。但她仍然耐心地告诉居民,“如果还不文明投放垃圾,我们下次再来,下下次再来。”

“通过一次次劝导,垃圾分类理念也慢慢在居民的心里生根发芽,按要求分类投放的居民越来越多。”在许美娟看来,正是这种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户一户宣传到位,黄埔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才能行稳致远。

延伸

扮靓品质城区打造绿美黄埔

美丽黄埔,城管守护。

黄埔区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导向,以“体系化、品质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为牵引,扎实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宜商黄埔。

社区容貌品质华丽“变身”

崭新的全龄活动广场、新增的历史文化墙、静谧的红旗书吧、花团锦簇的共享花园……

依山而建的黄埔区鱼珠街道瓦壶岗社区,绿树成荫,建筑错落其间,形成了独特的社区风貌,在这里,街坊们还能追溯“阀门厂”文化记忆,留住居民乡愁。

“社区焕然一新,下楼健身有了好去处,沿路的绿化风景赏心悦目,墙上还画着社区的历史,这是我们向往的幸福生活。”瓦壶岗社区居民李大爷感叹。

2022年,黄埔区城市容貌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鱼珠街瓦壶岗社区、夏港街丽江社区、南岗街广海社区、长洲街黄船社区获评“广州市2022年度容貌品质社区”。

今年,黄埔区将聚焦全区环境整治和形象提升,着力整治公共区域“脏、乱、差”现象,实现全域环境美化;围绕市民合理诉求和城市治理难题,整合好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力量,指导镇街探索推进全域服务治理、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门前三包”全民行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随手拍”共治城市“顽疾”

为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洁净家园、全面推进绿美黄埔建设,黄埔区近期又推出一款新武器——“随手拍”掌上应用,通过创新驱动与机制驱动实现双驱引领,全面提升全域化治理能力。

用户发现市容环境、垃圾分类、燃气管理、井盖管理、施工管理及街面秩序等等城市管理问题,只需用手机拍照、上传即可,系统根据类别和位置自动分派到属地,责任单位须24小时内认领,逾期不认领则转到智慧城管流程处理,同时各业务科室可看到自己业务类的问题处理情况并进行督促。

“随手拍”自2021年12月启用至今,已注册用户超6100人,上报处理案件已超13万宗,其中主动治理案件占比超90%。一个小程序,充分激发了基层治理主观能动性,不仅有效解决基层力量不足、处置困难等问题,还利用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工作,助力城市环境全域提升。

践行绿色低碳 驶上氢能“快车道”

去年9月1日,两辆全无人驾驶环卫车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发车,开始在岛内路段进行全自动环卫作业。

这是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与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达成的自动驾驶新能源环卫创新试点服务合作,也是国内首个在开放道路下开展的全无人驾驶环卫车落地运营项目。

深化实施生物岛“自动驾驶+新能源”环卫保洁项目、利用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洒水降尘、积极使用纯电动环卫保洁机械设备……黄埔区积极践行节能、低碳理念,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为广东省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示范区,黄埔区氢能产业链完备,搭上氢能源综合利用快车,去年黄埔区“上岗”24台氢能环卫车,投入运营100台氢能建筑废弃物运输车,在全市率先形成氢能源车辆使用示范效应。今年,黄埔区预计再发放100台氢能源运输车辆的运输标识(IC)卡,引进50台氢能环卫车,进一步扩大氢能应用版图。

更值得期待的是,黄埔区还将把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到公厕日常运营中,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作为装配式公厕的全部电力供应,切实节约资源,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精细“智”治

近年来,黄埔区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通过完善“1+N”智慧城管体系,在城管指挥调度一体化平台基础上整合多个智能应用,实现远程可视化调度指挥,科技赋能精细“智”治。

以治理模式智慧化,提升城市管理质效。黄埔区将秉持科创强区优势,加强城市管理智慧设施建设,推进监控数字化、指挥调度网络化、运营管理智能化,科学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打通部门间、层级间的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互享。

此外,黄埔区将强化指挥调度一体化应用管理,统筹推进“随手拍”二期项目、垃圾分类智能监控项目、建筑废弃物处置智慧监管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燃气监管、垃圾分类、环卫保洁等应用场景。

今年,黄埔区要完成“智慧城管”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构建城管业务调度中心,深化智慧应用融合,在前期全面梳理采集垃圾分类、环卫保洁、燃气设施、广告招牌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单兵设备、移动执法车、无人机、无线通信、视频监控等设备实现数据协同共享,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数读

黄埔区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名列全市垃圾分类考核第一名。目前,黄埔区已经建成标准化投放点1210个,打造星级投放点169个,建设“两网融合”网点200个,加强投放点管养,居民投放体验感明显优化。引入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开发建设全区域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为2.5万个垃圾桶制定“身份证”并安装电子标签,智能化改造100余台垃圾收运车和6个垃圾压缩站,日均自动采集信息逾5000条,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正全力推进1018个投放点、89个收集点智能监控建设工作。

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孔淑珍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