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分类绣花功,幸福新答卷|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报告

南方日报 南方+

夏日的广州,阳光灿烂。6月20日下午,在天河区龙洞街育龙居内的小广场,绿树成阴,环境整洁,居民们正怡然自得下棋、散步、聊天,享受午后时光。

每当路过这里,退休教师、81岁的居民杨润光总是颇有感慨:“曾经一到夏天充满异味、人人避之不及的小区空地,几年时间就成了干净整洁、大家都愿意来活动的中心花园,这是垃圾分类的功劳。”

分类主体责任明晰、设施设备完善、运作机制顺畅、站桶引导常态化,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年以来,天河区围绕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保持良好势头,目前,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

“城”势而上谱新篇。在天河,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将“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垃圾分类在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探索中迈上新台阶。天河在全市率先组建垃圾分类执法专班,统筹垃圾分类执法,加强垃圾分类常态化执法检查。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天河的生动实践,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写就新注脚。垃圾分类成为天河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的缩影,也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天河样本。

搭建党群沟通“连心桥”

“坐下来,谈到妥”

脏乱差早已成过去式,垃圾分类也带来了切实的幸福感。而时间倒回五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2019年,天河区龙洞街育龙社区的垃圾分类,从撤桶、选点一步步推进。但最大的困难,还是“众口难调”。

“垃圾分类的推广遇到的第一个关口就是投放点的设置,一个点位,大家都不愿意设在自家门口,以为垃圾点很臭,其实都是误解。”广州育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主任赵国成回忆,在垃圾分类推行之初,由于小区人员较多,从事行业多样,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一次,社区内有一个垃圾分类点升级改造,业主不理解,采取投诉、阻拦施工等方式阻碍。

对此,育龙社区成立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党委书记为主要成员的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建立11个网格党支部、22个党员责任区。

“我们坚持‘坐下来、谈到妥’原则,由党支部邀请街道职能部门、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三方进行座谈协商,鼓励居民建言献策,就这样一点点地拉近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育龙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樊润明说。

一次次协商会的举办,解开了居民的顾虑和疑问,升级后更美更整洁的投放点,也让居民放了心。社区逐渐架构起以民为主、多级协同、高效畅通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利用社区网格、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居民协商制度、垃圾分类党员督导队伍,实现投放点选址、投放准确率低等问题在“家门口”得到及时、高效解决。

误会少了、沟通多了。线上线下,有垃圾分类问题找党员、找支部成为业主共识。从选点到建设,从厨余破袋投放到提升分类的准确性,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进来。

强化社区分类“主心骨”,搭建排忧解难“连心桥”。以育龙社区为代表,在天河,垃圾分类实现共管共治,行业管理不断强化。天河推行“3+1+1”垃圾分类共管共治机制,分类、环卫、执法、居委、物业协调履职尽责。强化执法,既有力度又体现温度。天河在全市率先组建垃圾分类执法专班,统筹垃圾分类执法,加强垃圾分类常态化执法检查。

打通分类管理“主动脉”

体验馆成“网红打卡点”

普及分类小知识智能机器人、动手制作垃圾分类模型……在天河区沙河街,垃圾分类体验馆成为“网红打卡点”。这个集垃圾分类宣教、信息化监管、行政办公多功能于一体的宣传阵地,吸引了周边群众和不少学校师生的关注。而体验馆内生动的讲解方式,也成为馆内一景。

“废弃的充电电池属于什么垃圾?”近年来,沙河街城市管理办公室垃圾分类指导员廖穗敏带领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参观,将希望垃圾分类的理念从小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如今的沙河街,从“直接摆放垃圾桶在路边”,到现在以统一标准建成65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建成8个“两网融合点”统一回收可回收物;从一次次上门宣贯,到居民群众成为垃圾分类的“宣讲员”,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

每季度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每个月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嘉年华……花样频出、贴合受众需求的科普方式,是廖穗敏持续摸索的结果,“适应不同人群、不断更新的讲解方式,将更贴合不同人的垃圾分类需求,让他们主动来学习。”

典型培育树模范,天河评选区级“最美督导员”“最美志愿者”79名,今年向国家、省、市推荐垃圾分类达人5名;做强做实主阵地,3个区级垃圾分类体验馆向公众开放,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宣传受众。

在精细化管理下,精细管养让“桶点”变“景点”,投放环境明显提升。在天河,投放点位设置因地制宜,定时投放点、误时投放点设置合理。投放点提标改造,实施“桶点”变“景点”系列行动,融点于景,改造创建星级投放点335个。

“黑科技”赋能“科技+管理”。天河建立垃圾分类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探索智能监控在投放点位的应用,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合“穗时尚+”平台,推行投放点“一点一码”,加快投放点信息化管理。

今年,天河计划创建星级投放点65个。天河还制定投放点精细化管理规范指引,明确标准要求,持续开展投放点三清三洗,确保投放点干净整洁;规范站桶劝导行为,培训落实站桶人员“七项职责”,管理人员“四查两问”。

按下垃圾分类“加速键”

代表“随手拍”常态化监督

今年5月7日,天河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暨南大学虹口街一处垃圾误时投放点发现垃圾桶内有未经分类的垃圾。随后,他将现场照片和文字说明上传到“天河人大”微信公众号的“随手拍”板块。不到24小时,进度显示街道城管办已现场督促整改完成。

“在我上下班路过垃圾分类投放点时,看到一些需反馈的情况,就可以传到平台上。这能够让管理方关注到这件事。”天河区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财税系主任冯海波一直关注垃圾分类的推进,他认为,“随手拍”成为代表履职、助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双重身份协同履职,“随手拍”按下垃圾分类“加速键”。天河区发挥人大代表资源和平台优势,聚焦硬件建设、投放点管理、分类质量等问题,人大城建工委、人大街道工委发动代表们利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一起关注、拍照身边的垃圾分类问题,经常性“随手拍”。代表们拍摄到的问题通过平台转交职能部门和属地人大街道工委。

区人大常委会利用部分代表既是人大代表又是高校或城中村村社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倡导代表们协同履职推动本单位、本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代表们扛起“双重责任”,双重发力,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围绕垃圾分类监督事项,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议事活动,助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寓监督于支持,共同提升垃圾分类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000多个垃圾分类问题得到解决。天河区还注重借智人大代表,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调研、座谈、满意度测评、人大代表点评、人大代表“金点子”等方式,有效破解垃圾分类问题,也为社区垃圾分类营造了良好氛围。

激活精细治理“神经元”

居民自治户户轮值

每天早晨6点多钟,邹丽娟都会出现在小区的垃圾桶旁,用工具将厨余垃圾桶中的混入物一一捡出。作为天河区景翠华庭小区的居民,邹丽娟退休后,主动成为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

自参加垃圾分类志愿者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一直坚守岗位、认真负责,不曾怠慢一丝一毫。身穿“红马甲”的她成为小区垃圾分类前端的“守门人”,在垃圾分类投放点蹲守,一边督导业主分拣投放的垃圾,一边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还及时地清理投放点的卫生。

让邹丽娟开心的是,她的努力也逐渐影响到了社区里更多的居民,让他们主动投入“守桶人”的队伍当中。

成立党员先锋队、党群服务队、户户轮值队、志愿者服务队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在天河,垃圾分类指导,主体责任不断夯实。

天河开展物业小区垃圾分类专项提升,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兜底站桶、保洁。加强分类培训指导,联合住建、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场培训辅导,全面普及垃圾分类操作规程和标准。

构建起前端分类收集、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当下,天河分类收运体系完善,实行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不分类红黄牌警告制度推行后,天河对不分类的实行拒收拒运,今年累计开出不分类黄牌警告10宗,拒运不分类垃圾2宗。此外,加强餐饮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收运监督,日清运餐饮垃圾约320吨。

天河区加快构建垃圾分类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在小区推行“家家分类,户户轮值,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站桶引导试点工作,鼓励引导小区住户参与“看桶”“守桶”“护桶”,促进垃圾分类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延伸

一个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校园、家庭,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步走;在基层一线,“最美督导员”“最美志愿者”、垃圾分类达人成为垃圾分类最好的“代言人”;在社区,“桶点”变“景点”,切切实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科技范儿十足的垃圾分类馆成为热门“打卡点”……

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进步。从“新时尚”到“好习惯”,一个个变化、一次次“点赞”,背后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天河对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持续探索。近年来,天河围绕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明晰、设施设备完善、运作机制顺畅、站桶引导常态,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

质效提升新探索

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精准宣传,让居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天河采取桶边宣传、摆摊设点等方式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精细管养,让投放环境明显提升。天河因地制宜设置投放点位,定时投放点、误时投放点设置合理。全区物业管理小区投放点1468个,无物管小区投放点273个,城中村投放点440个,基本满足居民需求。

对于投放点提标改造,天河实施“桶点”变“景点”系列行动,融点于景,改造创建星级投放点335个,今年计划创建星级投放点65个。天河制定投放点精细化管理规范指引,明确标准要求,培训落实站桶人员“七项职责”,管理人员“四查两问”。

质效提升,天河试行“科技+管理”,建立垃圾分类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探索智能监控在投放点位的应用,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合“穗时尚+”平台,推行投放点“一点一码”,加快投放点信息化管理。

分类收运,天河收运管理体系完善,构建起前端分类收集、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实行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

共管共治新活力

奏响“共治曲”,“分”出新活力。以垃圾分类为支点,在天河,撬动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在党建赋能中强化引领,让党建红引领“分类绿”。

分类指导,不断夯实主体责任。天河开展物业小区垃圾分类专项提升,印发《天河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物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等,压实物业服务企业职责。

无物业管理片区谁来负责?天河明确,由属地街道办事处负责、居委协调,统筹保障设施建设、站桶指引、分类收运等,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兜底站桶、保洁。据统计,共有无物业管理片区站桶员、志愿者845人。

加强分类培训指导,天河区城管部门联合住建、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先后以专场会的形式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医疗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居委、环卫工人开展专场培训辅导,全面普及垃圾分类操作规程和标准。

“3+1+1”垃圾分类共管共治机制落地推行,在天河,分类、环卫、执法、居委、物业协调履职尽责。落实“管行业也要管垃圾分类”的要求,天河对教育、住建、卫生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开展行业垃圾分类专题辅导培训;推行垃圾分类问题“三抄告”机制,对市、区检查发现的问题抄送属地街道、行业主管部门、部门分管区领导,今年累计梳理行业问题1093宗,发出行业告知函10份。

“五度”融合新样本

从绿色生活的“新时尚”到全民参与的“好习惯”,垃圾分类分出了资源,聚起了人心。

在天河,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天河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将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刚性执法和柔性执法融入垃圾分类执法的全过程,深化服务型执法,构建“五度”融合的垃圾分类执法新模式,实现了执法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在全市率先组建垃圾分类执法专班,统筹垃圾分类执法,加强垃圾分类常态化执法检查。

坚持以“进度”为核心,构建区街联动高效执法体系。天河专门成立区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专班,开展区、街协同联合执法办案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坚持以“温度”为先导,构建教育引领柔性执法体系,主动到群众中去倾听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鼓励群众建言献策,树立执法为民新形象。

坚持以“力度”为抓手,打造公正规范刚性执法体系。天河精准聚焦问题多发环节、分类薄弱对象、高发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坚持以“尺度”为依托,打造包容审慎服务型执法体系。天河完善包容审慎执法机制,主动营造宽松包容的市场环境。

坚持以“广度”为支撑,打造覆盖“全域全链”执法体系。天河精准聚焦“分、投、收、运”等全流程,开展常态化、全覆盖的执法检查,切实提高垃圾分类执法质效。

数读

2021年以来,天河垃圾分类实现“两增一减”:可回收物回收量达1580吨/日,年均增长14%;厨余垃圾分出量达486吨/日,年均增长23%;其他垃圾处置量约2330吨/日,总体呈下降趋势,并首次实现负增长。

全区设置居住区分类投放点2181个,大中型垃圾临时分类存放点45个,设置分类运输线路171条,配设厨余垃圾收运车107台、其他垃圾收运车511台。

建成140个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和1个可回收物集散场,全区设置可回收物专运车辆4台。

推行“3+1+1”垃圾分类共管共治机制,今年累计梳理行业问题1093宗,发出行业告知函10份。

2022年,全区垃圾分类处罚2337宗。今年1至5月份立案处罚1058宗,教育限改4860宗。

南方+记者 郭苏莹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