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绿色巧融合,废品变资源|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报告

南方日报 南方+

“阿姨,这是您那一袋塑料瓶的钱,您收好。”现场结付后,越秀区梅花村街水均社区两网融合点值班的邹大姐熟练地计算出回收费用交给前来回收的居民,站点外还有人在等候过秤。如今,135.58平方米的室内面积需要每天用车清运两到三次。

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的中心城区,越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总量同步递增。源头分类、源头减量、源头治理,成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越秀充分融合广州供销社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与城管环卫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成功探索出“两网融合”新渠道。

克服空间限制,调动多方资源,理顺管理机制。自《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越秀在长效激励和回收补偿的创新探索中化短板为翘板,率先给人群密集的老城区带来了低碳生活的时尚新风。连续6年实现垃圾分类控制率负增长,取得垃圾处理费节余返还4040万元,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城区。

巧建

释放闲置空间效能

在东华南高架桥底的大东街道两网融合点前,收运的货车正在等候。工人从“低期废品可回收资源点”将各种金属钢架、废旧门框等可回收物品装到车上,充分利用桥底空间,打造多个专属可回收物品存放点。

“我们分别设置了废旧玻璃、废旧木材、有害垃圾、废旧大件物品拆(分)卸点和无主余泥等多类专属存放点,每个点面积约70平方米,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大东街道环卫站负责人许建国介绍,“当各点的存放量达一车时,工作人员将联系回收车队进行清运,确保站点的高效运行。”

2022年,“两网融合”点每日回收废品约达4吨,全年合计约1440吨,全年创收24.7万元。大东街道办事处城管办负责人介绍:“未来,大东街计划推动东湖路和东华南路交界处三角地块优化提升,预计投入5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1150平方米的两网融合垃圾桶点集中转运点。”

在空间有限的中心城区,将桥底空间合理利用,转化为400平方米的两网融合工作站,背后是越秀区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创新探索。另一边,在空间更加有限的街道和社区,越秀更是充分利用闲置公房和现有环卫设施等资源,“挤”出一地多用的两网融合站点。

梅花村街水均社区两网融合点室内面积仅100多平方米,小小站点却实实在在改变了周围居民的生活习惯。

“集中的资源回收在市场上属于空白,居民以前只能卖给‘收破烂的’,没办法保证价格,出了问题也找不到人。”梅花村街道环卫站站长林江说,“有了两网融合站点,居民省心了,资源也回收了。”从2021年8月开始运营,水均社区的站点已经覆盖周边四个社区。虽然空间不大,但是靠近居民,下楼就到的特点也为居民进行资源回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鼓励大家进行回收,我们的价格也会更高一点。居民也习惯了找‘官方’,而不是找那些零散的回收人员,垃圾分类工作也更顺畅了。”

站点还实现一地多用,集资源回收、投放暂存、科教宣传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站式”回收服务。依托大屏电视和环境布置,使得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站有着绝佳的宣讲氛围,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目前,越秀全区已经设置了18间资源回收站、7间废玻璃回收板房、24个废木材收集点、400个智能旧衣(旧书报)回收箱。仅在2021年,越秀就拿出68套公屋,用作打造环卫驿站和资源回收站,融合空桶收纳、可回收物回收、工人休憩等功能,充分释放全区闲置公屋功效。

将有限的空间进行转化、把地理环境短板变成垃圾分类工作的抓手,资源化利用“两网融合”新渠道。越秀为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协同推进、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提供了一种样本,也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夯实了细节,不断带动广大群众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

善治

调动资源多方共赢

六月的广州,毕业季和高温一起到来。在越秀区杨箕村,一批新的租客从老租客的手中接过钥匙,准备搬进房子。“为了开学之后孩子上学方便,我们尽早租下这里的房子,打扫一下,方便后面入住。”周先生一家说。

“这里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租客多。截至2023年4月,梅花村街共有在册出租房屋6243套。”林江分析,租客搬进搬出,大件的废弃家具处理就成了问题。如果能有效回收,这都是资源。

针对这样的情况,梅花村街探索出了一套利用基层治理经验的做法。环卫站预先制作上门回收服务联系卡,由街道出租屋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在办理租赁登记和上门探访时派发给业主、承租人,满足居民清理服务需求。同时,街道与大型商业楼宇和物管小区进行对接,按照“统一流向、集中处理”的指引,建立交由街道环卫站规范处理的渠道,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杨箕物业设立了大件杂物集中存放点,安排了专人管理。运输杂物的车辆凭放行条出入小区,进入存放点时,经管理岗人员查验清点数量后入库,如果投放的数量品类和放行条不一致,物业公司都会联系业主核实,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大件废弃物的乱丢乱放。”林江说。

事实上,用这样创新的方式抓好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在越秀有天然的优势。不仅有集聚的资源,更有基层治理的先行经验。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过程中,这样的条件也给越秀提供了众多创新的机会。

2018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越秀把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强化系统集成、宣传引导、为民宗旨,通过调动社区居委、环卫、企业的力量,将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新时尚”充分融入基层治理。

如今,越秀区多个街道都和企业协作建立了线上预约平台与线下回收点,推进辖区内废织物的回收。居民通过“欧燕社区服务”微信小程序免费预约上门回收,并收取回收报酬;在线下,旧衣回收分点,用于接收居民日常投放的废织物。

“在大东街,我们回收点的废织物存放到一定量后,环卫站派专人将废织物集中收运至东川路1号存放。当存放量达一车时,联系广州环保集团车队将废织物运至广州普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回收处理。”许建国说。

这样线上与线下双重回收模式下,既提高了回收效率,又增加了便民性,有效激发群众积极性,为低值废品回收工作长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长期实践之后,多方获益的成效就是越秀探索的直观呈现。

截至目前,越秀区共回收低值可回收物79040吨。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实现垃圾处理费节余返还4040万元,缓解了街道环卫站经费不足的困境。

统管

理顺机制联单管理

北京街道盐运西巷子口,环卫工人黄战清正拉着专用垃圾桶将收集来的废玻璃运到环卫站等待收运。这是他当日收集的第一桶废玻璃。情况好的时候,黄战清一个月能从生活垃圾中分拣出20多桶半废玻璃,收入可占当月实发工资的12%左右。

这样的收益有赖于街道理顺机制、统一管理政策的“兜底”。“我们固定人员负责玻璃回收工作,并且和部分机团、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只需把废玻璃收集好,满桶后电话或微信通知我们的回收人员上门收运即可。”越秀区北京街道办事处城管办负责人郑镇武介绍,街道还鼓励环卫站工人对居民偷倒的废玻璃、垃圾投放点的废玻璃进行分类收集,回收价格和机团、企业的价格相同。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街道梳理出运行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大东街东华南高架桥底的街道两网融合站点,每个分类存放处门前都清楚贴着负责回收的规范流程图。

“我们环卫站为每个班组配备2辆电动环卫清运车,他们每天对辖区进行巡查时,发现废旧木材第一时间收运至工作站存放。当站内废旧木材存量达一车时,就可以联系广州环保集团回收车转运至新丰泽云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回收处理。回收公司按量及市场价,定期将回收所得款项汇入环卫站对公账号。”在大东街环卫站的办公室里,许建国一边指着墙上的管理规章一边介绍,“这是街道层面的管理方式,在全区也有统一的管理政策。”

越秀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居民投放习惯、环卫工人工作特性和企业回收处理方式,越秀从分类标准、回收设施、结算方式、运输车辆等环节着手,不断优化设计简便易行分类回收流程、细致的操作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重点监控回收环节社区垃圾分类与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对接方式、运输流向、称重数量和转移联单,确保全链条规范运行。

“我们采取区、街、企业三方‘联单’管理,城管部门、街道环卫站、利废企业对低值可回收物实行联单管理制度,确保各环节均有完整的联单数据记录,清晰掌握每个品类‘产生多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政府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提供了可靠依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同时制定《越秀区垃圾分类考核奖惩实施方案》,将各街生活垃圾增长控制量和厨余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控制量完成情况,作为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

自2014年试点资源化利用“两网融合”以来,越秀区垃圾分类控制率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资源化利用率达87%。

小切口大变化,小项目大民生。在广州提高垃圾分类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过程中,越秀不断突破限制,将建设“无废城市”、落实“双碳”战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深化基层治理等工作衔接起来,形成协同推进、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在老城区唤醒新时尚。

延伸

连续数年实现垃圾分类控制率负增长

抓好中心城区的“关键小事”

“倒计时,3、2、1,请抢答!”在越秀区桂花岗小学,一场精彩纷呈的垃圾分类知识大比拼游戏正在进行,选择题、判断题以及风险题在大屏幕上轮流出现。来自越秀区18条街道的队伍站在答题台前,聚精会神,争夺最后的冠军。这是越秀区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现场的一幕,也是越秀围绕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区域覆盖、全社会参与”目标的积极探索。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年以来,越秀把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工作来抓,连续数年实现垃圾分类控制率负增长。在坚持基层党建引领、主动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不断优化设施设备的实践中,走出一条老城区新时尚的道路。

聚人心创绿色家园

四色垃圾桶的模型摆在社区里,来往市民纷纷参与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游戏。在洪桥街三眼井社区,这样的活动并不少见。“17个市直机关党支部与我们结对共建,辖内2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我们建立联系,他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知识宣传、站桶指导分类及入户宣传等活动。”洪桥街三眼井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视线转向黄花岗街道,居民们积极拿着挑战打卡券前来报到,对支持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居民,街分类办为居民颁发“黄花岗街垃圾分类最美家庭”荣誉证书以资鼓励。这是黄花岗街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同多个单位开展的居民自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志愿服务“行动月”中的一幕,也是街道“一把手”的带动力量。

黄花岗街道党工委书记余昭辉刚刚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届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影响带动辖区10万居民,为垃圾分类“时尚新风”快速吹遍千家万户打牢坚实基础。越秀区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作为区、街、社区三级书记“一把手”工程获得了直观成效。

越秀以社区为着力点,依托社区大党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等制度,形成党员带动、公众参与、共同缔造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9万余名党员回社区报到,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辖内各机团单位全方位作示范,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巧宣传带起新风尚

推开华乐街“零浪费趣分类”生活站的大门,多元化的宣教工具呈现在眼前。而这座“趣分类生活站”就坐落在社区居民楼内,与社区居委会办公新址连通,便于居民群众到社区居委会咨询事项或办理业务时,到生活站内参观,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零浪费趣分类”生活站内设置了知识课堂,用于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讲座,向居民、志愿者、学生等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平时还可作为“多功能区域”供居民议事使用。

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人人践行的低碳生活新时尚。越秀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不仅停留社区、街道的展厅里,更深入到校园中,让“小手拉大手”,带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新风尚。

208所区属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课程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开发垃圾分类特色环保课程,举办“垃圾分类校园嘉年华”活动,实施“家校社”共建共治行动。去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家、校、社垃圾分类互动活动1059场,辐射32.2万人,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目的。

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越秀的宣教“触角”已经深入社会方方面面。

越秀区坚持把主动宣传引导和凝聚社会共识作为重点环节,设立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站、垃圾分类培训学校、全民行动日等阵地,常态化开展主题宣传、培训活动,有效提升居民群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投放准确率。

小场所推动大变化

俯瞰东湖公园,一处“街区绿矿”格外引人注目。自动化的垃圾箱存放点里,机器臂正将其他垃圾桶从入口处抬升到空置区域,整个存放点好似一座立体停车场。“如果按照传统的平铺存放,这里只能放100个桶,但是现在,我们这里可以容纳约300个垃圾桶。”东山街道新河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艳介绍。

另一边,一台自动洗桶机也正在运作。环卫工将厨余垃圾桶从入口处放进机器,随着传送带的运作,垃圾桶进入机器,高速水流在机器里面不断冲刷垃圾桶。十秒左右,一个厨余垃圾桶就“焕然新生”。“用这台机器,每分钟能洗6—8个桶。”张艳说,另一边还设置有小型宣讲展厅,多功能的墙面通过互动操作可以清晰告诉居民,各类垃圾的处理流程。在这样的“街区绿矿”里,简单的垃圾桶存放点集纳多种功能,也是越秀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实践。

越秀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势利导,在楼道全面撤桶同时升级改造垃圾桶点,按分类指引、硬底化、洗手设备、照明、遮雨棚“五个一标准”,因地制宜设置定、误时投放点,实现服务设施人性化、舒适化、便民化和人居环境绿化、美化、靓化,引导居民养成“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的分类习惯,推动长效机制形成。目前,全区共优化设置1094个垃圾投放点。

“未来,我们也将深化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全面发动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型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在全区范围内选拔组建垃圾分类讲师团,建立强大的宣讲培训队伍,服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越秀实践。”越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读

自2014年试点资源化利用“两网融合”以来,越秀区已回收低值可回收物79040吨。垃圾分类控制率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资源化利用率达87%。

截至目前,越秀区共回收低值可回收物79040吨。街道环卫站增加收入2022.17万元、获得低值补贴302.11万元,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实现垃圾处理费节余返还4040万元,弥补了街道环卫站经费不足困境。

1-5月,越秀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2180场,参与人数25.19万人,派发宣传单张64.88万份,入户宣传39.68万户次,覆盖人数123.92万人次,培训714场,人数1.7万人,3.9万志愿者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850次。

南方+记者 马艺天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