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乡换新貌,群众笑开颜|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报告

南方日报 南方+

美丽城乡,不只有繁华都市,也少不了和美乡村。

放眼全省,广东要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措施,推动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城乡。

再看广州,村域面积占全市的约78%,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市的约30%。作为46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城市之一,广州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乡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直以来,广州严格遵循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从初代“网红村”莲麻村、南平村等,再到后起之秀迳下村、湴湄村等,到花都区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在广州一个个和美乡村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件“关键小事”,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让群众人人参与,既留住了“绿水青山”的“美丽资源”,也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的“美丽经济”。

入乡随俗

一村一策“点亮”村容村貌

走进从化区米埗村,碧波粼粼的流溪河蜿蜒而下,一条柏油马路穿越村庄,道路两旁是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村舍,房前屋后干净,路边河边整洁。如今,米埗村的“高颜值”盛名远扬,每到周末、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随着人流的聚集,“垃圾围村”成为米埗村面临的“成长的烦恼”。2018年,米埗村被打造为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展开来。该村的一大亮点是建设多功能环保驿站,还摆放绿植点缀等,让环保驿站成为“风景点”。

以米埗村为代表,从化区建立了“一个回收驿站+二级模式管理+三个回收机制+四类标准设施+五个保障机制”的“1234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有“标准动作”,各村还有“自创动作”:邓村村的“宣教室+环保驿站”模式,西和村的“智能化环保驿站”模式,锦村村的“厨余垃圾就地循环利用”模式……各种入乡随俗式的垃圾分类方法,在广州乡村遍地开花。

一村一策的同时,“组团”发力也成为新趋势。

在花都区赤坭镇,以水果之乡远近闻名的锦山村,该村因地制宜,将厨余垃圾就地沤肥处理,做到“厨余垃圾不出村”;竹洞村于2019年成为广州市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建成集垃圾分类投放、收集、临时储存及科普宣教、村民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驿站;盆景之乡瑞岭村在党建引领下,多举措提高村居级垃圾分类专管员“软实力”……

如今一条名为“花漾年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更是串联起周边村庄,实现了“一村美”到“全域美”。

花都乡村的蝶变,“一把手”直接参与尤为关键。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创建工作,花都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党组书记为成员的“一把手”专项工作组,各行政村均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专项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由村党支部书记直接负责,专职分管干部和垃圾分类专员跟进落实,充分发挥顶层调度和部门协同效率。

广州再接再厉,今年将再创建100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美丽城乡新画卷正在描绘。

有“点”,也有“面”。接下来,广州将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域实施“五个美丽”专项行动,打造绿美人居环境。同时,在巩固提升现有“花漾年华”等7条精品示范带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水墨丹青”等7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推动美丽乡村从“点上出新”向“串点连线成片”带状发展。

点绿成金

优美环境带动美丽经济

美丽城乡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同时,也要长长久久。要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措施,显然需要探索长效机制,让垃圾分类不只是单方面的投入,在产出优美环境的同时,也能带动美丽经济。

乡村有农业生产,秸秆如何处理,一直是农作物丰收后的难题,运走成本高、焚烧污染环境、就地自然腐熟耽误农时。

在江高镇江村水稻公园,高效腐熟技术解决了难题。村民只需将腐熟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勾兑清水,通过无人机喷洒,秸秆以往需要一个星期自然腐化,如今第二天就有效果。因为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非常适用于农忙时节,不污染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有效帮助农户更快地抢农时插秧。

除了科技赋能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越来越火的乡村游则点“绿”成金,让群众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做好垃圾分类,发展“美丽经济”。

搭帐篷露营、采摘桑葚、乘坐小火车、购买农产品……节假日,黄埔区的长岭现代农业公园受到广州“都市农夫”的追捧。“以前节假日从没想过在黄埔游玩,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体验田园之乐!”游客们不禁感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以前这里是堆满建筑垃圾的撂荒地,正是导入了都市现代农业,让荒地点石成金般地成为绿地,让群众心驰神往。

如今,以“广州莫奈村”闻名广东的迳下村,从黄埔区登上全国舞台。今年,迳下村被选为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全国共有74个,广东省仅3个入选。当晚,迳下村的“村晚”活动,通过线上直播走向全国。

好风光或许能吸引游客来一次,好服务才能吸引游客来了又来。“迳下·静美”品牌越来越响,靠的不只是迳下村在改善环境和提升风貌的基础上的一时之功,而是以乡村运营为抓手久久为功的结果。

随着迳下村在产业规划上主动融入广州中新知识城发展大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融入乡村服务的重要一环。迳下村还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举行创意集市,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迳下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43.9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7万元,翻了近5倍。

乡村美丽起来,环境干净起来,村民富裕起来。垃圾分类提升服务品质,优美环境带动美丽经济,村民赢得良好人居环境的同时,“钱袋子”也鼓起来。

人人参与

绿色时尚引领美丽生活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相比城区,乡村存在地广人少的问题,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显然需要每一位村民发挥主人翁意识。

推动村民习惯养成、文明育成,广州各村各显神通。作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漫步古村,村民的门前、屋后点缀着一个个小菜园、小花园,村道也完成了硬底化改造,道路上不见垃圾,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村民过起惬意的田园生活。

这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动示范。早在2018年,茶塘村就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标准,由村干部和经济社社长、社委、经济社支部书记、党员带头签署承诺书,率先整治村社干部、党员房屋门前及周边环境卫生,以“先美”带动“后美”。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看到党员干部动起来,村民也加入进来。“我们的村规民约明确写了村民应主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茶塘村村民汤永恩表示,每家每户都签署了《人居环境整治承诺书》,人人参与下,环境变得优美,村民生活质量有了大量的提高。

带动村民践行低碳生活,方法可以“接地气”,也可以“高大上”。

走进位于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的星海公园垃圾分类科普馆,各种寓教于乐的展示装置让参观者兴致勃勃。例如,馆内的一处数字屏幕上,游览者点击不同的垃圾和对应的垃圾桶,如匹配则可成功“入桶”,有趣味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们自小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

除了该科普馆,湴湄村还依托冼星海纪念馆和星海艺术馆,通过“三馆互动”宣传垃圾分类,推动宣传、培训、教育的一站式服务,打造了全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培训基地。

通过科普教育“小村民”,也通过制度创新带动村民参与。湴湄村自2021年以来推广“公交式”桶装桶运收运垃圾制度,通过每户配小桶、家里分好类、定时上门收、误时专门投的形式,打通了村民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让垃圾分类更容易。

党员干起来,村民动起来,孩子学起来,人人参与下,垃圾分类的习惯入脑入心,绿色低碳生活成为乡村新风尚、新文明。

延伸

念好乡村“美丽经”村容整洁环境美

近年来,广州正把建设美丽乡村的“施工图”变成美好生活的“实景画”。

为守护绿水青山,保持村容整洁,广州结合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爱国卫生运动活动,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切入口和突破口,坚持“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要求,以村宅道路、农村河道(池塘)和房前屋后为重点,强化农村日常环境保洁和病媒防治,聚焦垃圾杂物乱堆乱放、乱搭建、乱张贴等易反弹问题,以及房前屋后卫生死角和盲区进行重点整治,大力倡导乡村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不断增添农村干净整洁底色。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村庄清洁行动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超44万吨,清理村内水塘超2.8万口,清理村内沟渠约1.9万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约2万吨,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数量5.47万场次,向村民发放宣传资料111.73万多份,张贴宣传标语数量3.31万条,发动农民群众超55.30万人次。

掀起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广州以治理好涉及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为切入口,接续掀起“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农村厕所增“颜”更增“值”。广州协同推进公共厕所新建与老旧公厕改造提升49座,试点打造“乡村15分钟如厕圈”和智能厕所,基本实现“一键找厕所”。立足“三分建、七分管”,形成区为主体抓统筹、镇街抓组织管理、村社抓日常保洁、维管单位抓专业化维修保养的四方联动体系,农村厕所粪污基本得到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垃圾治理提“质”更提“速”。“村收集、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有效运行,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7670个,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原生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成功创建花都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和100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污水防治有“料”更有“效”。广州坚持“因地制宜、应治尽治、以用为本”,建成农污处理设施2484个,污水处理能力达15.3万吨/日,实现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抓好“点线面”

广州推动乡村从“干净整洁村”向“美丽宜居村”再向“特色精品村”升级,90%以上行政村可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90条行政村可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

点上“强落实”。广州抓“美丽家园”建设,推进“三线”整治提升,推动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提质增效,累计建成1.4万多个“四小园”、1802个“十个有”行政村(社区)。抓“美丽田园”建设,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01万亩,持续巩固提升田间窝棚整治效果,田园看护房基本规范整洁。抓“美丽河湖”建设,实施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建设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41.3公里。抓“美丽园区”建设,开展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推进村域范围内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风貌管控。抓“美丽廊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绿化、洁化、美化工程,主要交通道路两侧环境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线上“强提升”。广州以北部花都、从化、增城区为重点,加强“农业+文化和旅游”战略引领,在特色农业基础上,积极挖掘乡村自然生态、文化遗产、聚落景观、行业产业资源,推动农业向观光、休闲、创意农业升级,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古镇古村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路线”。

面上“强推进”。广州大力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分批分类指导创建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新乡村示范带,实现“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花都花漾年华、增城时光穗道、从化生态设计等7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基本建成,打造“四美融合、五带合一”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高地。

坚持“实细合”

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不好,人居环境美不美,都是群众说了算。为此,广州坚持“实”“细”“合”,将工作落实好。

坚持“实”字为本。广州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力争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化确定区域重点整治内容和任务,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方案、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基本建成。

坚持“细”字支撑。广州以“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为原则,拓宽提高“三清一改”标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农村“全天候”保洁,做到有人管、有经费、有制度、可持续,确保把整治成果巩固好,确保问题不反弹。

坚持“合”字塑形。广州完善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着力激发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成为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文明蔚然成风。积极开展“五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培育乡村振兴“软实力”,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间。

数读

2023年广州将再创建100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其中白云区9条、黄埔区3条、花都区23条、番禺区14条、南沙区10条、从化区18条、增城区23条。

2023年市城管部门将重点开展体系建设、排查整治、示范创建、品质提升四项行动,计划到2023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

2023年以来,广州持续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巩固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果。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等攻坚行动,全市90%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2023年以来,广州启动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拓宽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外延内涵,在巩固提升现有7条精品示范带的基础上,规划再新建7条,初步实现“一带一韵、一带一特色”的乡村特色风貌。

2023年以来,广州新增7镇、49村入选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累计1镇7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南方+记者 傅鹏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