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全民齐动手,共治聚合力|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报告

南方日报 南方+

小区里,智能回收箱将垃圾“变现”;学校里,垃圾分类教育融入教学课堂;商超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快递绿色包装和包装物循环再利用率逐渐提高……在广州,老城市里刮起了新风尚,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在全城掀起热潮。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重要意义。广州坚持把每月第四周的星期六定为全市“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市、区、镇街、社区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实景体验、文艺和科普宣教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从绿色生活的“新时尚”到全民参与的“好习惯”,广州垃圾分类分出了资源,聚起了人心。通过主题活动大动员、学校教育全覆盖、公共机构走前列、社会组织齐参与以及有效的督促引导,更多人行动起来,全民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形成全社会人人动手的氛围,推动垃圾分类从全社会共识向全社会行动转变,形成了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之路。

全城动员

常态开展活动持之以恒

志愿服务、分类游戏、小程序推广……4月中旬,一场全市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全民行动日活动在市、区、镇街、社区四级同步开展。在流花湖公园主会场,参加活动的孩子通过领取研学任务、收听研学宣讲、完成知识补给等环节,沉浸式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今天的游戏太好玩了,最开心的就是获得了研学证书。”家住流花街道的小朋友彤彤说,“我给社区垃圾分类的建议是,希望可以设计一个社区自己的垃圾分类吉祥物,遵守垃圾投放规则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一枚吉祥物贴纸。”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广州将每月第四周的星期六定为全市“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市、区、镇街、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实景体验、文艺和科普宣教等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

“要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工作,助力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生活新风尚。”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运用媒体宣传、社区组织、活动动员、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主题宣传、培训活动,能有效提升强化居民群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投放准确率,给群众进行密集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从环境、资源的角度重新看待每天丢弃的垃圾,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群众心中扎根。

垃圾分类各项主题活动在广州各区多点开花,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学史力行办实事、垃圾分类促文明”“践行新时尚、低碳我先行”“我分类、我文明”等系列主题活动走进社区基层,垃圾分类“百家讲堂”科普宣讲成为常态。2022年,广州全市累计开展“全民行动日”“五进”“小手拉大手”等主题宣传活动22.9万次。

近年来,广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形式内容不断丰富,垃圾分类已由全社会共识向全社会行动转变,营造出凝聚社会合力的良好氛围。随着全民意识的提高,广州引导居民自治,生活垃圾投放点选址征求居民看法,分类收运发动居民监督,体系建设邀请居民参与,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实施推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垃圾分类居民自觉行动。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片沃土上持续传递着垃圾分类的文明理念,垃圾分类行动走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巩固这座城市的垃圾分类新格局,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民共识

科普课堂走进千家万户

“不同类别的垃圾都有它们不同的运输线路和处理设施。自觉分类,主动投放,积极参与,可别让您扔的垃圾走丢了。”近日,广州天河前进街社工服务站上线垃圾分类宣讲云课堂,邀请辖区内的青少年作为宣讲员,以视频录制的形式向居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激发居民的意识和行动力,共同在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投放。

引导全民积极践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各类科普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广州常态组织垃圾分类“百家讲堂”科普宣讲,开展“送课到街镇、服务到基层”线上线下培训,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促进群众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上个月,广州市越秀区小北幼儿园的小朋友将家中的废旧衣物、纺织品等带回幼儿园,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类投放,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在“垃圾分类进校园”主题活动现场,环保老师用常见的生活垃圾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为切入点,为小朋友讲解最新的垃圾分类知识,突出介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情况、回收流程及处理体系。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培育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校园教育是主阵地。去年秋季学期,3700余所学校260万名学生共上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如今,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校本课程建设,《垃圾分类教育读本(中小学版)》《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丛书(学生读本)》陆续编辑出版,20集《广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网络课堂》教学视频的录制为线上教育提供素材。

在线下,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广州依托7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了6个对公众开放的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及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知识,供广大市民和学生免费预约参观学习。

自开放以来,科普教育基地线上、线下累计接待社会公众超650万人次,推进垃圾分类走入市民心中。其中位于黄埔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广州第三资源热力电厂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一批广州网红打卡地名单”,为市民休闲打卡提供新去处。如今,广州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99.3%、96.3%,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社会的全民共识。

全面覆盖

各行各业推动源头减量

“吃废品,吐出钱”,在广州海珠海玥花园的垃圾分类点隔壁,一个社区便民回收站智能回收箱为社区居民“分类回收、垃圾变现”提供便捷途径。社区居民将快递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废弃物压扁投递入回收箱后,系统根据投递的重量自动计算产生环保金,并可在微信小程序中直接提现。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减少资源浪费是关键,聚焦关键环节,广州分类施策推动源头减量。一个个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走进快递网点、高校和社区,可循环快递箱丰box、π-box及冷链配送高密EPP保温箱被推广使用,快递绿色包装和包装物实现循环再利用,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这是一场全民行动,涉及各行各业生产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自2018年开始,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已将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员工食堂将厨余垃圾通过集中生化处理转化为肥料等,实现资源再利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和广州市皮肤病放置所购置了餐厨垃圾压缩器、粉碎脱水机等减量设施,推动餐厨垃圾减量化。

如今,走进广州市星级酒店客房内,牙刷、梳子、剃须刀、鞋擦、浴擦、指甲锉的“六小件”一次性用品已不在客房内摆放,酒店餐厅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在文旅部门对星级酒店的日常检查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是星级酒店评定复核的重要检查内容,并纳入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以此督促各酒店餐饮场所扩大使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餐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近年来,广州奋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格局。

根据《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广州部署开展党政机关绿色办公、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邮政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商场超市“限塑”、食品生产企业限制过度包装、快递外卖绿色包装等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十二个专项行动,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从深化“两网融合”到创新“互联网+回收”,围绕减量化、资源化,广州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形成“无废城市”新格局,掀起广州生活垃圾资源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新风尚。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减少垃圾产生,正成为广州市民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

成绩单

2015年

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荣获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2020年

广州市执信中学被确定为首批中央文明委重点工作项目(垃圾分类进校园)基层联系点

广州市依托垃圾分类体制优势助力疫情防控经验获住建部推介

广州市花都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广州市高标准承办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场会

2021年

广州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传获国家科技部表彰

2022年

多元共治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新时尚“广州经验”在全国推广

延伸

垃圾分类渐成广州文旅新日常

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接力赛。文化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这场接力赛中的重要一棒。

景区、酒店是广州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景区和酒店参与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工作已慢慢成为广州文旅新日常,更成了广州游客、旅客的好习惯,绘就了一道文明旅游的风景线。

景区分类树样板

岭南非遗通草画、广彩瓷、广州剪纸,贵州非遗蜡染、扎染、安顺傩戏剪纸、布依族刺绣,还有形式丰富的绘画废物利用立体作品与七彩斑斓的花灯……这不是普通的非遗展,而是广州垃圾分类主题绘画及特色非遗创造大赛的优秀作品展。

永庆坊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次“垃圾分类新时尚”以非遗作品展的形式走进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没想到小朋友表现的垃圾分类这么有趣,看了这次展览后受益匪浅,更加深入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一名外地来广州永庆坊的游客现场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欣赏艺术作品,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富有西关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旅游景区,永庆坊周边的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一直为周边居民与永庆坊的游客们提供服务。

优化升级后的垃圾分类误时点充满岭南风韵的镬耳屋造型,更加贴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居民和游客都自觉分类投放,周边环境也更加干净整洁。原本具有邻避效应的“厌恶型”设施逐渐变为群众称赞的“风景点”。

近年来,广州垃圾分类走进景区,掀起文明游览新风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和卫生文明景区宣传力度,为创造更加干净、有序的人居旅游环境,积极响应落实垃圾分类,推动旅游景区细分垃圾投放,加大收集、转运频次,缩短垃圾存放时间,实现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同时发动引导景区游客和员工做好垃圾分类和清运工作,切实消灭卫生死角,进一步提升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开展多方位卫生治理,着力推进优质服务。

在广州塔景区,首位智能清扫“员工”——人工智能清扫机器人“阳光”正在进行自动化地面垃圾清扫,“‘阳光’头部的电子屏幕可用于垃圾分类、不文明行为劝导等公益宣传,进一步营造景区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式,在科技赋能的加持下,垃圾分类新时尚在景区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捷。

不仅在城市中心景区,垃圾分类还走进了广州“小岛”。蒙花布村位于增城区正果镇中部增江河畔,是一个四面环水,风景如画的“小岛”,拥有保存完好的天然沙滩、榄树林、竹林等生态旅游资源。

蒙花布村不仅是广州市十大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也是增城区正果镇的垃圾分类精品村。

为契合蒙花布村旅游景区特点,扭转游客对垃圾收集点的传统印象,正果镇对蒙花布垃圾分类收集点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集分类宣传、分类收集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收集房,外观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并设立环卫驿站,规范环卫工具放置。

同时,蒙花布村旅游景区加快农村收集点污水管理建设,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和沤肥区,促进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并为保洁人员配备了电动垃圾收运车辆3辆,初步形成了垃圾分类收集投放闭环。此外,蒙花布村整合全村“万家旅舍”统一管理,推进四季房车营地建设,打造垃圾分类宣传阵地。

此举不仅有助于带动正果镇的经济发展,响应乡村振兴政策,而且有效擦亮了蒙花布垃圾分类精品村的特色名片,实现经济发展和垃圾分类合作共赢。

酒店行业出妙招

牙刷、梳子、剃须刀、鞋擦、浴擦、指甲锉……“十一”期间,从重庆来广州旅游的陈女士入住广州一家星级酒店时发现,常用的“六小件”不见了。

近年来,广州部署开展酒店等12个重点行业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其中,广州市文广旅局要求星级酒店不在客房内摆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牙刷、梳子、剃须刀、鞋擦、浴擦、指甲锉),酒店餐厅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如今,在广州各大星级酒店的前台和客房均张贴告示,提醒住客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除了在前台和客房张贴提示外,广州所有星级酒店和部分非星级酒店也在携程、飞猪平台的“订房须知”一栏下提示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保证住客从平台上订房时就能得知这项安排,并提前准备所需用品。

除了源头减量,一些宾馆也建立了垃圾分类制度,花园酒店带头开展星级酒店垃圾分类示范,并形成样板经验。

在广州花园酒店,垃圾分类被“奏”为“三步曲”。“第一步,由各部门引导员工将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类盛装、分类投放,从源头实现厨余垃圾减量,减少生活垃圾水分,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花园酒店副总经理龙伟彦介绍,第二步则是将垃圾处理中端的垃圾房设专人专责管理,规范垃圾再次分类工作,最后一步只需与政府指定部门积极配合,落实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工作。“只要前端设计得好,后端完全可以实现分类运输。”龙伟彦说。

为做好垃圾分类的督导工作,多年来,广州市文广旅局在酒店进行星级评定、星级饭店复核中,把酒店是否开展节能减排、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作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减量化。并纳入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垃圾分类检查纳入广州市星级酒店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日常检查和专项综合检查项目,将垃圾分类督导工作日常化。

南方+记者 郑慧梓 洪钰敏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