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新时尚,文明广州新高度|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报告

南方日报 南方+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

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评估中名列前茅,“广州实践”走向全国各地。

2018年7月,《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行,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地方性垃圾分类政府规章的城市。2019年,广州全市强制实行垃圾分类,首次提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总体思路。

五年来,从走在全国前列的探索速度到直达基层末梢的覆盖深度,从凝聚社会合力的参与广度到练就“绣花”功夫的工作精度,从办好民生实事的服务温度到广播文明风尚的文明程度,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广州低碳生活新时尚。

以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和低调务实的城市气质,广州打造了城市文明风貌的亮丽新名片,书写了老城市新活力的时尚新篇章,也为超大城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注脚。

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广州日产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且每年仍以6%—8%的幅度在增长。

垃圾围城一步步逼近,超大城市的发展困局如何破解?垃圾分类的时代命题如何解答?“垃圾问题解决不好,老百姓不会答应。”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历届决策层的一致共识。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随着《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广州举全市之力突破垃圾分类瓶颈,全市统筹一盘棋加快推进,多元共治集结号迅速吹响。

联席会议共谋。市、区两级迅速建立以地区文明办、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管执法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全市统筹、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工作格局。

各界携手共建。全市23万党员深入社会“神经末梢”,打通基层垃圾分类的“毛细血管”。12个重点行业开展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专项行动,激发市场、企业积极参与。每年100家企业与全市100个社区结成共建对子,社区“点菜”、企业“接单”,携手推动垃圾分类共建美好家园。

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进步。2019年落实全市楼道撤桶;2020年完成1.8万个投放点位建设;2021年实施投放点提升行动和推动“两网融合”网点建设;2022年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建设;2023年实施物管小区分类分档管理,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引领行业发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今势如破竹、节节高升的态势,正是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成效。

早在2010年1月,广州就率先提出“简单分类、先干起来、末端减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控制工作。2011年4月,《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首次提出生活垃圾四分类模式。

先行先试,遇到瓶颈。没有方法可依,没有理念可遵,没有经验可循。低调务实的广州在质疑声中率先探索,在时间长河中默默前行。

上中下游一起发力,前中末端一起推进。全国率先谋划建设7个适应城市固废处理发展变化的开放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国第一个出台地方性垃圾分类政府规章……

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环节齐抓共管。快速形成了“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垃圾分类收运模式。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除了要有必胜的决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随着后端分类设施相继建好,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垃圾分类最终从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变成了市民百姓的“大合唱”。

文明言行低碳生活

在家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

这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在广州广泛传播,离不开主动担当、率先示范的先行者。随着《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在2019年正式成立。

服务进社区,近300支志愿服务队以及全市63间志愿驿站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全市123个社区助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党员、讲师、学生、物管……在社区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机制下,广州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遍布各处。2019年以来,广州全市各级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49.8万场,上岗志愿者114万人。

志愿者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主题活动大动员、学校教育全覆盖、公共机构走前列、社会组织齐参与……垃圾分类由宣传发动阶段进入全民参与阶段,由理念变成行动,由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市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9.3%。

广州社会形态复杂,城市社区、城中村、乡村等各种社会形态并存,对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流动人口数量巨大,给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全市3700余所学校、260多万名学生共上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执信中学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首批垃圾分类进校园基层联系点。

困难摆在面前,广州没有退缩,继续探索前行。

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从深化“两网融合”到创新“互联网+回收”,广州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

走进餐馆,食客主动遵守“光盘行动”;入住酒店,旅客减少消耗六小件;商场超市,市民自觉自备塑料袋……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在全城掀起热潮,老城市里刮起了低碳生活新风尚。

由点带面、全面开花。2022年,广州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年均约446.4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以上。

一张绿色低碳生活的“高分答卷”,见证了老广从低碳生活的新时尚到全民参与的好习惯,也记录了从市民文明言行的形成到超大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美丽城乡生态文明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大写的“人民情怀”,更是关乎生态文明的大事。

5月22日,广州市白云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第一轮摇珠分房工作结束,受填埋场影响的兴丰村、穗丰村、谢家庄村共2000多户居民将陆续迁入新居。

时间回拨到2000年,总占地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动工兴建。广州市中心七区的生活垃圾基本在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

村民为垃圾分类工作付出了很多,既是环保搬迁工作的先行者、践行者、推动者,也应该是项目的受益者。

2019年10月,沙亭岗新社区棚改项目开工。项目的落地,既丰富了广州市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实施途径,也巩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让垃圾分类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推动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城乡。广州紧盯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投入1.6亿元专项资金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统统免费。4500多个投放点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投放点位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

坚持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初代“网红村”莲麻村、南平村,到后起之秀迳下村、湴湄村,一个个和美乡村里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既留住了“绿水青山”的“美丽资源”,也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的“美丽经济”。

垃圾分类从房前屋后的“身边事”变成人民群众的“大民生”,成功创建600个精准分类示范小区、4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样板村,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垃圾分类是一个投、收、运、处环环相扣的链条,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缺一不可。

前端精准分类,优化提升1.8万个投放点,打造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投放环境不断改善;中端精确收运,配置分类收集运输车辆4176辆,分类收运线路1544条,实现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末端精细处理,全国率先谋划建设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

2021年,随着广州市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点火试烧,广州已有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12座资源热力电厂、8座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全市焚烧和生化处理总设计能力达3.3万吨/日。

广州正式成为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型城市、国内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的城市。

困扰多年的“垃圾围城”难题得到破解,满足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

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也是7个环保公园。广州又在首创国内“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主题公园”新模式和体系,打造集现代园林景观、环保科普教育展厅、运动休闲娱乐、产业服务平台构建为一体的复合型环保主题公园。

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好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广州一直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走在前列。

南方+记者 冯艳丹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