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上半年,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已上线科研成果超319项,收集本地企业技术需求135项,18个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立项......6月29日下午,南海区举行了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总结了上半年南海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果,把脉南海科创平台与企业合作共赢发展路径与方向。
为了破解科创产业“两张皮”难题,今年南海区把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体系作为全⾯深化改⾰的重点任务之⼀,围绕产业科技创新⼯作,大力实施“科学家+企业家”计划,搭建常态化对接沟通桥梁,引导科创平台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寻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路径和⽅法。
南海将优化科创平台分类管理。孙景锋 摄
18个“揭榜挂帅”项目立项,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
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薛佩华介绍,为了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体系,今年上半年,南海着力加强科创平台的绩效评价,对所有财政直接支持的科创平台开展绩效评价。按照“统筹规范、分类考核、注重实效、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等原则,对不同类型平台的基本运营、育成孵化、服务企业、科研产出、运营效益、协议执行等进⾏差异化定量评分。
通过绩效评价,有力促进了科创平台与企业的互动交流,提升协同意识和⽔平,推动平台⾯向企业需求开展研究,并通过搭建对接平台,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落地。今年上半年,南海共组织“⼤咖有约”“科技专家南海⾏”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0场,9个科创平台参加,服务企业150家。此外,还有科创平台自主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0场,超300名企业代表参加,对接成果50项。
接下来,南海还将不断细分优化科创平台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
科创平台代表分享成果转化经验。孙景锋 摄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南海还着力推动实施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去年,南海出台了《“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共征集企业项⽬需求86个,从中挑选了“高技术制造业”“新⼀代电⼦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5个产业领域共12个专题开展正式立项申报工作,最⾼给予500万元支持。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环节,最终支持立项18个项⽬,区财政预计三年总投⼊7300万元,可撬动企业研发新增研发投⼊3.4亿,有效促进产业加速迭代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
会议现场,区科技局根据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收集到的一批企业研发项目和研究⽅向课题,面向区内外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发榜”,研发方向主要围绕⽣物医药、汽⻋及新能源、跨⾏业共性技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电⼦信息及新材料等领域。
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让成果转化更高效
为了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体系,南海还成立了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组建了一支170⼈的技术经理⼈队伍,为企业和平台牵线搭桥。
截至目前,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汇集区内24家科创平台资源,已上线科研成果超319项;收集本地企业技术需求135项,⼊驻各类⾏业专家超900名,其中“科技副总”⼈才库50名,上线共享科研仪器74套。
现场,南海对319项科研成果中的15项进行了发布,包括季华实验室冷⽓动⼒喷涂技术、仙湖实验室零碳氨燃料陶瓷辊道窑燃烧技术与装备、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精密印刷电⼦技术在内的15项成果均为最新成果,并在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新增上线的项⽬,当中既有助⼒南海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好技术,也有壮⼤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好成果。
南海区常务副区长徐永强表示,接下来,南海还将常态化收集科创平台的科技成果,通过多种⽅式、多种渠道对外发布,由企业认领对接,“这也是平台对⾃⼰的科技成果能不能市场化、能不能落地转化的⼀种反馈,企业要更多参与进来,遇到适合⾃身发展的成果,要⼤胆承接。”
王勇对推动科创成果转化提出八点意见。 孙景锋 摄
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表示,科技和金融是产业发展的两个翅膀,对于接下来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提出八点意见,包括要使企业家成为主人家,使产业链成为创新链,使新成果成为新动能,使科学家成为实干家,使大平台成为大体系,使生力军成为主力军,使强投入成为强服务,使大联盟融入大湾区。
南方+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 赵亮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