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东岸的河源国家高新区,一幢幢厂房林立,一条条马路纵横,一个个公园优美,漫步于此,建设如火如荼,风景绿色怡人,城市宜居宜业。每一个细微变化的背后,无不是河源国家高新区一代接一代、一年又一年,不忘初心、久久为功的努力和汗水。
近年来,围绕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和幸福产业家园的目标,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优设施、治环境、惠民生,通过深入实施“四个年”活动和大力开展“八大攻坚战”,优化政务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宜居园区,增进民生福祉,把河源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一座宜业产业新城和宜居幸福家园。
坚持党建引领优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优良的营商环境犹如阳光和雨露,为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带来能量和滋养。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揽全局、建队伍、聚人心,把稳发展前进方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积极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坚持党建引领优服务,推动党员深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等一线工作中,发挥模范先锋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
滨水公园是河源国家高新区建成的第一个江景公园,江边泳池、观景楼台等成为员工群众休闲的重要场所。
一是打造政务服务示范窗口。河源国家高新区建设了面向企业的企业服务中心和面向群众的市民服务中心。一方面扩大政务服务业务范围,积极承接市级权限下放事项,可受理涉企涉民政务服务600项,税务、审批报建、社保医保等业务基本可以实现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就近办。扩大跨域通办范围,深入推进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全市通办服务,提高办事办证效率。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通过“互联网+政务”模式与工建审批平台,实现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工建审批由之前需要至少跑动6次优化为“零跑动”。另一方面,优化窗口服务质量。河源国家高新区推行了延时、上门、免费速递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办事群众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政务大厅实行工作日“中午不停歇”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新建工业企业提供6项免费服务,大大节省企业前期筹备成本等,让河源国家高新区的事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免费办。
二是优化企业服务机制。河源国家高新区组建落户动工及联合验收服务、竣工投产及上规服务等企业服务工作专班,建立工业服务首问负责制和首席解答专员机制,开发建设“企业诉求”小程序,对企业在落户、开办、建设、在产、退出全生命周期等方面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供全周期、全覆盖服务,对涉企事项的办理实行大、中、小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人听、事事有人办。
三是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去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以“党建+网格化”为基础,构建了“领导挂钩、网格负责、专人跟进”的工作体系,推动全体党员干部人员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深入企业调研“党情、企情、民情”,与企业常联系、交朋友,为企业纾急困、解难题,提升干部熟悉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推动发展的能力,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制造业家当不断做厚做强。
四是深化“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河源国家高新区通过召开多场群众“面对面”座谈会,对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等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回应群众关切,会商解决办法,把群众的烦心事、为难事一件一件办好。
五是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揽全局、建队伍、聚人心,把稳发展前进方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积极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持续强化理论学习,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持续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党员在深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等一线工作中,发挥模范先锋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营造以实干为荣、以实绩为准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加强企业服务
助企发展壮大
去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抓好企业服务工作,持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想方设法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破除了不少“瓶颈”,持续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金地创谷商业区、南片区的邻里中心等休闲购物场所,为周边人们生活购物提供了便利。
用好政策助企纾困解难。河源国家高新区紧抓省级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转移政策红利机遇,同时依托产业共建、技术改造、支柱企业梯度培育等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产线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线规模。今年上半年以来,累计组织13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改造、3家企业申报主平台有序转移政策、34家企业申报梯度培育政策。2022年,组织83家企业累计申报政策扶持资金2.71亿元。
搭建政银企平台助融资。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致力于搭建政银企平台,引导银行为园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信贷供给。政银企对接行动为园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2022年,政银企平台累计为26家企业解决融资贷款需求,授信金额高达12.25亿元。今年1—5月,政银企平台收集到了72家企业的融资需求,协助16家企业通过政银企平台融资2.8亿元,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深化政校企合作招人才。随着发展需求的变化,除了招聘普工外,河源国家高新区企业对各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增多。为解决企业招工难、寻才难的问题,河源国家高新区去年以来与河源多所职业院校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加大对接力度。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宣传产业集聚成效、企业发展前景、园区宜居环境,组织园区重点制造业企业参加各种线下招聘会、宣讲会活动,提供的岗位涵盖普工、文员、技术员等上百个工种,吸引了返乡和外来务工人员、本地院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的关注和选择,去年帮助企业招聘员工超2万人次。
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幸福家园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从生态、人居、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建设绿色园区,完善公共配套,改善生活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实现园区面貌发生大变化,城市宜居水平大幅提升,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
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园区。绿色是品质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项目环评准入制度,经过3年持续改造,实现东江排水口无污水外排,连续多年保持零污染。对园区道路设施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道路路面治理和墙体亮化,提升了河源国家高新区城市景观形象。
河源国家高新区白鹭岛公园于今年初建成开放,花海、栈道、江景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二是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今年,白鹭岛公园建成开放,意味着高新区近年来打造的贯穿园区南北的东江十里滨水公园建成。自南向北,滨水公园、江滩公园、白鹭岛公园形成了东临东江难得的江边公园带,江边泳池、运动场所、观光栈道、花海绿林等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场景,照进了河源国家高新区市民的生活现实。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金地创谷商业区、南片区的邻里中心等休闲购物场所,也让周边人们的生活购物更加便利。
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河源国家高新区建设幸福家园的好坏,事关人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是否幸福。因此,河源国家高新区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出行等水平。
一座城市对于企业、人才的吸引力,还体现在优质的教育资源方面。教育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实验学校、大塘小学2所学校,对周边学校进行提升改造,不仅提升硬件水平,而且出台奖教奖学鼓励政策,激励教师和学生竞优争先,园区内学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连年大幅提升,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河源国家高新区投入建成园区首家公立医疗门诊——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与市人民医院同等的医疗服务。
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是营商环境和社会民生的“软实力”。医疗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于2020年建成园区首家公立医疗门诊——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开设内科、儿科、妇产科等科室,提供夜诊服务,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政策,让高新区员工群众就近享受到与市人民医院同等的医疗资源。为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高新区出资为深河门诊部购置CT设备,将于今年投入使用。
交通出行不仅事关企业发展,也事关员工的幸福指数。出行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搭建了连通市区、江东新区、源城区的公交线路运营网,往返市区中心、大学城等站点的线路方便了员工和群众的出行。同时,为满足新能源车出行的需求,河源国家高新区下属国企润晟新能源公司在园区规划建设新能源充电站,丰富绿色出行。目前位于华冠科技等地的3个新能源充电站,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得到了新能源车主的欢迎。在文体活动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以企业为中心,结合园区员工、群众实际,坚持开展技能大赛、相亲交友、运动比赛、宣传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今天的河源国家高新区,已经通过高铁、高速公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都市圈、产业圈、生活圈。人们在滨水公园、在观光灯塔等人气打卡地漫步驻足,在园区交错间的“城市绿肺”中流连忘返。群众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高品质生活的愿景,已然或正在变为幸福实景,高新区正在把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变成惠及全体员工、群众的美好现实,打造一个安心就业、幸福生活的产业家园、宜居家园、幸福家园。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组稿: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李晓 张立 ■摄影:黄赞福 编辑:吴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