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造·半年观|年轻人“进厂”,到底值不值?

广东制造+
+订阅

临近毕业季,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越逼越紧的就业压力下,“找不到工作,就进厂打螺丝。”社交媒体上的调侃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观念——“进厂”,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另一面,潮流似乎发生了改向:在广东,不少大学生开始青睐工厂,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这些新生代的人才,不再简单地从事流水线工作,而是从事技术型工作。技术,成了产业发展竞技场上的关键词。

目前,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万人,占比达到34.1%,这是支撑制造业大省的最大底气。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协助求职者与制造业岗位对接,掀起了大学生“进厂”上班的新热潮。

“进厂”上班,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不是一条“值得走”的路?又是怎样的“厂”才是年轻人的选择?我们对话了一些“新生代”,看看年轻人眼中的“进厂”。

01

“进厂”是怎样的?

“之前在湖南一家技术学校读书,毕业之后就来到了万宝冰箱,现在工作内容主要是在注塑车间上下模操作。”初见谭康时,他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正在岗位上和同事有条不紊地配合操作,俨然已经是一名成熟的产业工人,只有眉眼间的稚气还透露着他是一名年轻的“00后

“00后”在万宝冰箱生产线上工作。

“00后”在万宝冰箱生产线上工作。

“当时毕业正好在找工作,有亲戚介绍说这里不错,于是就来了。”谭康在“进厂”之前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更多是在毕业找工作时遇到了“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待遇不错,也有上升空间,就待在这里了”。

随着现代工厂的发展,新生代“进厂”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打螺丝”,而是从事行政、财务、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工种。

“刚开始跟大家说进厂打工,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在流水线上‘打螺丝’,但其实,我是在厂里的办公室里做行政工作,工作环境比部分同期毕业的同学还好一些。”“进厂”一年了,原梅芳每次同学聚会,还会不厌其烦给大家解释。

原梅芳是一名“00后,来到格兰仕中山基地源自于毕业前的一次实习。“我在学校念的是乘务相关专业,就业方向是铁路、地铁等。临近毕业时我到格兰仕的实习,然后就做到现在。”原梅芳说。

这一年里,原梅芳并不觉得“进厂”是低端或者是没有面子的事情,“我很适应这里的工作节奏,薪资待遇也符合要求,未来一段时间不会考虑转行。”

格兰仕中山基地智能制造车间。

格兰仕中山基地智能制造车间。

顾子悠今年28岁,是广汽埃安电池车间的一名设备技术员,入职刚满两年。在他看来,到生产一线进行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直接接触到车辆生产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电池包生产的相关内容,还有助于我们第一时间去了解车间生产过程中对于设备的使用需求。”

广汽埃安电池车间设备技术员顾子悠。

广汽埃安电池车间设备技术员顾子悠。

卢思宇也是一名技术员。今年25岁的他,在去年2月份加入了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工作内容包括车间生产维护、工艺参数调试、日常生产工作安排、跨部门沟通协调等。

“在大家认知里,燕塘乳业是个传统食品生产企业,但它其实已经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数智互联的先进制造平台,相信我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得到好的发挥。”他说。

燕塘乳业生产车间。

燕塘乳业生产车间。

为推动更多新生代进入制造业,今年4月,广东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支持制造业大企业、大项目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定向招聘、组团招聘等方式,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立的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一堂实操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上手操作。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贯穿这所学校的办学全过程。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贯穿这所学校的办学全过程。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贯穿在这所学校的办学全过程,该校与包括西门子等16家世界500强在内的300多家国内外名企建立了“广东省机械技能联盟”,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而合作企业则每年向学院提供超过1.7万个就业岗位。

02

“进厂”带来了什么?

本科毕业后就进入格兰仕集团工作的唐智,是从普通员工成长起来的。如今他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机电工程师,可以独立负责单个项目的管控。“目前正在做一个由17个机器人设计安装的生产线,所有设备都要到生产线上调试应用再推广。”

“只要是有能力、有想法就会给予发挥的空间。我们现在这个团队中‘95后占主力军,大家干劲都很足。”唐智说,“制造业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无趣,其实它涉及的领域很广,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可以尽情发挥年轻人创造性的想法和价值。”

“作为一个刚刚投身制造业的新人,我很享受当下这个处于快速发展、充满挑战性的平台。”卢思宇说,“在制造业领域,可以让我更快速地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积累到更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制造业广阔天地,新生代大有作为。

从历史的维度看,年轻人“进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改革开放时期,广东一批制造企业飞速崛起,不少年轻人纷纷投身制造浪潮,“孔雀东南飞”一时成为佳话,造就不少“时势英雄”、能工巧匠,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而在当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年人主要就业方向为制造业21%、批发零售18%、住宿餐饮9%、教育7%、建筑6%、居民服务6%。也就是说,制造业仍然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

制造业仍然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

制造业仍然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

“大学生要有好心态,不一定要坐办公室,在一线也能发挥才干。”谈及就业观念,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人才标杆,格力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既有专业技师,也有研发人员,“你想干,就给你机会。”

在董明珠看来,在制造业一线磨炼技能,也能提升价值。“初中毕业的曹祥云,刚来格力时是做搬运工,通过主动学习成为优秀的叉车司机,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在成为著名的‘叉车大王’。”她说。

“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其实是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社会需求的脱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职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职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从教育抓起,一系列推动新生代投身制造业的行动也在提速。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职业本科、“职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职业本科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层次高移的需求,同时打破了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天花板,突出了类型特色。”熊丙奇认为,大学生进工厂支持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种职业选择,不仅正当,而且应该鼓励。

03

如何吸引年轻人?

“大学生进工厂之所以成为热议话题,可能更深层次原因与社会上‘重学轻术’的观念有关。似乎大学生成了知识精英的代表,当工人则不够体面,放不下身段,这实际上是精英教育思想的惯性思维作祟。”熊丙奇指出。

“随着年轻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择业的多样性,无论从工作条件还是地理位置上,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厂工作环境相对偏远且工作强度大、重复性强、薪酬不高,这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工作。”万宝冰箱有关负责人表示。

“00后”在万宝冰箱生产线上工作。

“00后”在万宝冰箱生产线上工作。

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厂?“靠疗效而不是靠广告。”上述负责人表示,要想方设法,让年轻人在工厂里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薪酬待遇等各个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工具人或生产机器。

实际上,随着广东制造业不断向高质量跃升,“进厂”的就业环境早已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所取代,进而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月盛夏,高温难耐。但在格兰仕中山基地却几乎见不到工人汗流浃背的窘况。去年5月,格兰仕中山基地宣布6万平方米智能制造车间完成恒温恒湿升级改造,一期总投入几千万,覆盖近70条智能制造生产装配线,改善一线生产员工工作环境。

格兰仕中山基地6万平方米智能制造车间完成恒温恒湿升级改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格兰仕中山基地6万平方米智能制造车间完成恒温恒湿升级改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是吸引员工、留住人才的关键。比如说住宿、伙食和岗位现场环境等,在很多察觉不到的地方都是企业为员工关怀付出的努力。”格兰仕集团培训中心负责人范鑫主要从事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工作,对如何引才留才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

万宝冰箱有关负责人同样关注到工作环境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相比上一代工人,当代年轻人更加关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去年,我们在生产车间完善了员工休息区,方便员工工作结束后的休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万宝冰箱生产线。

万宝冰箱生产线。

南方+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以来,业内认可度较高的理工类高校,就业形势依然向好。理工类学生对于投身制造业,热情也空前高涨。

“珠三角机械与汽车产业规模较大,企业较多,学院无论在专业实力还是校友基础方面,优势都比较明显。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国内制造业五百强企业和珠三角的高端现代制造业企业为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军峰表示,学校从低年级就开始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邀请业内知名校友回校做讲座,针对毕业生也会进行就业指导。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从低年级就开始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从低年级就开始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东莞凭借产业优势,也受到高校毕业生欢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学生向东莞用人单位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全国之首。

事实上,对于年轻人来说,“进厂”并不是终点,更可能是腾飞的起点。始终靠双手、靠劳动、靠技术赚来的,才是驰骋职场的底气。

【编者按】

6月20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强调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当前,广东牢牢抓住制造业的厚实家当,加快挺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半年以来,南方+记者驰而不息走进“广东造”一线,深入观察制造业的实情实况、压力动力、走向走势。即日起,推出“广东造·半年观”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袁佩如

【采写】南方+记者 宾红霞 昌道励 袁佩如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石磊

【设计】甘展平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