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狂飙舞,英歌再出圈!水上英歌舞MV《潮魂英歌》获超5000万播放量

南方+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个名为《潮魂英歌》的水上英歌舞MV在网络上火了。MV中,法国街舞表演者卡卡、汕头潮阳忠精英歌舞队、中国街舞团ZAHA AIRMAN走进古老历史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合力演绎了一场沉浸式的国潮艺术……短短几天,该视频在各平台端口获得超5000万播放量,中西艺术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令众多网友高呼:“这真的太酷啦!”

英歌舞火爆出圈并非首次。今年春节期间,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潮汕英歌舞登上网络热搜,不仅被网友誉为“中华战舞”,更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往汕头各地观看。此次MV中,英歌舞又有了新的表演方式,百年侨宅、水上起舞、中外舞者等创意元素融合呈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潮汕文化的人文精髓和发展空间。

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英歌舞无疑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从其走红的背后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上,汕头正迈出创新探索的步伐。有非遗专家建议,中国可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同申报,将英歌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外舞者演绎潮汕英歌舞。

中外舞者演绎潮汕英歌舞。

● 英歌街舞同台竞技

《潮魂英歌》水上英歌舞MV全长3分多钟,其中最大亮点是近年来火爆出圈的潮汕英歌舞和街舞同台竞技。在MV中,表演者除了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忠精英歌舞队,还有由“90后”李宇航带领的中国街舞团ZAHA AIRMAN助阵。

李宇航来自广东普宁,他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就是老家的英歌舞巡游。“100多人涂着夸张的妆面,穿着夺目的戏服,挥着英歌槌,从古庙出发一路浩浩荡荡。”英歌舞的锣鼓声、吆喝声,李宇航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我从事编舞工作,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街舞这样的西方街头文化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英歌舞。”在2019年Arena舞朝竞技场全球齐舞大赛上,李宇航带领40多名舞者,把英歌舞带进了国际街舞专家的视野,在四五十支全球队伍中脱颖而出,拿下了第七名。

当年,他们的英歌街舞作品入围第二届全国街舞原创作品展演;2020年末,他们把这支作品带上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赢得全场喝彩;今年,他们又再度登上央视“五四”青年节的舞台……

此次《潮魂英歌》水上英歌舞MV中,李宇航进行所有齐舞部分的编创,创新融入了更多潮阳英歌舞的招式。当这样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进行结合时,也吸引着法国街舞表演者卡卡的加入。

在MV中,卡卡得心应手地甩起英歌槌,跳动整齐的步伐,与每一位队员交流不同的打法,带来了融合中西文化的视觉冲击。

“我真的很喜欢中国文化,英歌舞也让我想起我的家乡。”卡卡说,自己的故乡是非洲国家加蓬,当地也有一种传统舞蹈和乐曲与英歌舞很相似,在婚礼、祭祀等很多礼仪场合都会吸引大家一起来跳。

法国街舞表演者卡卡甩起英歌槌。

法国街舞表演者卡卡甩起英歌槌。

《潮魂英歌》水上英歌舞MV自6月21日发布后,获得中央网信办推荐;8个延伸产品炒热英歌舞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抖音实时热榜;4条链接在海外社交平台破10万阅读量;各平台端口总阅读量超过5000万。

网友“陈朝晖Jeff”表示,这支短片策划得不错,用中外文化对比、传统现代对比,把英歌和街舞结合,为新英歌、英歌国际化鼓与呼,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 古老侨宅惊艳亮相

《潮魂英歌》水上英歌舞MV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大部分场景都在汕头陈慈黉故居拍摄。MV中,卡卡一进陈慈黉故居,就被深深吸引。在他看来,庞大的建筑群中西合璧,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迥曲折,如入迷宫一般。

事实上陈慈黉故居大有背景,其不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宅内仅房间就超过了500间,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风格。

长期以来,汕头流传一句话——“富不过慈黉爷”,由此可见陈慈黉故居的恢宏场面。据说为使空气流通,陈慈黉故居以前专门雇用一位仆人专事开关门窗,每天早晨把所有门窗打开,继之再关闭,一天的时间就接近黄昏了。

陈慈黉故居内的装饰同样豪华。装修用料汇集了当时中外精华,单进口瓷砖就高达十几种。这些瓷砖从英国、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汕头,被巧妙设计使用在各个别院内,打造出多种装饰风格。尽管已过了多年,瓷砖仍旧色彩艳丽、平滑整齐,仿佛岁月不曾流过这座艺术殿堂。

“在中国定居两年,我第一次看到这么震撼的古建筑。”卡卡无法形容自己第一眼看到这座建筑时的感受,建筑内大量的照片诉说着历史,前人留下的生活痕迹都让他印象深刻,“那些雕塑让我感觉很奇妙。”

据陈慈黉故居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建筑的修缮工作注重以“绣花”功夫修旧如旧,最近的重点工作在于更换破损瓦片与捋直屋脊。在游客肉眼难以觉察的地方,还有一批文保人在默默“精雕细刻”。

值得一提的是,陈慈黉故居所在的汕头市澄海区是知名侨乡,近年来当地汇聚各方力量,做好澄海新时代“侨”的文章。

位于澄海樟林的“永定楼”又称“观海楼”,古时是一座集货仓与航标两用的清代建筑。如今这里成为侨批展览馆,展示大量见证侨胞家国情怀的历史文献。

在塘西村,散落着许多中西合璧的侨宅,这些建筑群大多由华侨通过汇寄侨批建造而成,既体现了潮汕传统民居审美的共性,也颇具东南亚及欧美建筑风格的韵味。有专家认为,对这些老建筑开展活化利用,对于乡土文化保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创新传承活化非遗

无论是英歌舞,还是陈慈黉故居,这两者都是在汕头存在多年的文化载体。作为传统元素,为何能重新焕发活力甚至备受网络追捧?

“这就是舞蹈语言的世界性。只要找对方法,我们就能从民族的个性走向世界的共性。”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认为,表演形式适应性强是主要原因。英歌舞节奏强劲有力,且参与性强,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敲起英歌。而对于擅长街舞的外国人来说,只要降低一点武术要求,英歌舞跳起来也没有一点违和感。

更重要的是,英歌舞背后蕴含了正能量的内容。在林伦伦看来,潮汕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崇尚诚信和精诚协作。英歌舞一方面展现了潮汕人“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将潮汕人“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特质表露无遗。

在汕头,这样的文化共鸣不只有英歌舞。

在金平区鮀江街道桥头社区,当地龙舟竞赛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桥头社区的赛龙舟习俗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自入选非遗项目以来,桥头社区新制了龙舟,设立龙舟训练基地,购买专业龙舟训练设备,邀请专业老师前来指导,以提高队员的技术。同时,还外出与潮州、揭阳甚至福建等周边地区的龙舟队交流切磋。

被誉为“南国鲜花”的潮剧,近年来也创新传播形式。不久前,潮剧史上首部数字电影《东吴郡主》在北京杀青,该片入选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电影借助科技手段,将潮剧这一古老地方剧种与数字技术结合,把唱念做舞的戏曲魅力生动而强化地展现出来,打造一部新时代戏曲电影精品力作,进一步提升潮剧艺术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留住潮汕文化根脉。

目前,汕头拥有省级非遗名录5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4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09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5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初步形成了具有汕头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此外,汕头还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从制度层面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给予经费补助和工作扶持。同时,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对新入选的省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提供生活补助。这些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南方+记者 杨立轩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龙湖

编辑 罗荀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