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推介——三伏天灸

健康化州
+订阅

       又是一年伏天至,冬病夏治正当时。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机。此时,利用“三伏天灸”,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便可达到灸治、预防的效果。

       “三伏天灸”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用于治疗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具有防病治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同时因费用少、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深受患者喜爱。

                    2023年三伏天灸贴药时间

伏前加强:7月01日(星期六)

初伏:2023年7月11日(星期二)

中伏: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

中伏加强:2023年7月31日(星期一)

末伏:2023年8月10日(星期四)

加强:2023年8月20日(星期日)

                    三伏天灸适应症状有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寒、腹胀等。

3、免疫系统及关节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等。

4、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坐月伤风、不孕等属于官寒证者。

5、其他:手足冰凉、怕冷、畏风等,阳虚体质及寒邪内盛体质。

                    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1.孕妇及婴儿;

2.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恶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等患者;

3.疾病急性发作期及加重期患者;

4.接触性皮炎、肤质脆弱极易过敏及瘢痕体质者;

5.急性发热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贴敷时间因人而异

建议每次贴敷时间成人30~60分钟,儿童时间酌减,以中度灼热感为度,切勿强行留置,易致皮肤表面形成水泡。若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应立刻取下药膏,严禁抓挠,可自行外涂烧伤膏。

贴敷处潮红及微痒

属正常现象,切勿抓挠,易致皮肤损伤。

贴敷后

易出现穴位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的现象,对背部肌肤色泽有严格要求者,请慎重考虑。

贴敷当日

可洗温水澡(忌冷水或水温过高),贴敷部位只可用清水洗涤,勿用肥皂及浴液搓洗。

贴敷时间过长易致皮肤水泡形成

(具体时间因体质及皮肤情况而异)

小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忌抓挠,避免皮损感染。大水泡,应保护创面,切勿抓破,尽早至医院处理。

贴敷期间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

中医特色治疗——棍针拨筋疗法是一种在患者自身感到疼痛的部位,用棍针施力,按揉、推拨等手法,使患者肌肉神经立刻解除痉挛,疼痛消失的一种技法。它的核心诊断思路是根据软组织外科学理论,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借助棍针的器械,开展非介入的外治法,从而达到以痛为腧,以外治内,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适用于各种痛症和寒症的治疗。

病症范围:头疼,颈肩腰腿疼,颈椎病,腰椎病,手足麻木,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腱鞘炎,富贵包等。

特点:

1、三效合一

集刮痧、推拿、针灸三种技法于一体。

2、见效快

不必服药,对症施术,往往一次调理症状就能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

3、无副作用

棍针采用无创无痛的物理调理方法,在皮肤上操作,不伤及骨骼和内脏,既能治病又能保健。

4、应用广泛

棍针对颈肩腰腿痛一般情况下,马上见效,对内科、妇科、神经科、风湿科及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

中医特色治疗——“ 扶阳灸”属于隔物灸的一种。在背部(督脉)及双侧膀胱经、腹部(任脉)行隔药灸,运用经络、生姜、药物、艾灸、发泡等综合作用为一体,具有通经活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心脑供血,平衡脏腑气机,调节神经机能,暖宫调经,扶正去邪,补益强身,激活免疫的功效。

中医特色治疗——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性治疗模式,在中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肥胖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辨证选穴,在相应的穴位埋入蛋白质磁化线(以线代针),起到"长效针感"、达到"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的作用,从而调整了患者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穴位埋线对比传统针灸减肥优势

传统针灸需要基本上是每天1次或隔天1次的治疗模式这样患者由于工作、生活诸多的原因一般难以坚持疗程,而埋线减肥巧妙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埋线疗法将可吸收线体埋置在所需穴位,对穴位产生长时间刺激而产生治疗作用。一般7-10天治疗一次即可,并且做完治疗后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非常适合繁忙的现代人的需求。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1、埋线后6~8小时内局部禁沾水,不影响正常的活动。

2、局部出现微肿、胀痛或青紫现象是个体差异的正常反应,对线体的吸收过程相对延长所致,一般7~10天左右即能缓解,不影响任何疗效。

3、体型偏瘦者或局部脂肪较薄的部位,因其穴位浅,埋线后可能出现小硬节,不影响疗效,但吸收较慢,一般1~3个月左右可吸收完全。

4、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女性在月经期、孕娠期等特殊生理期时期尽量不埋线,对于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后期患者可由医生视情况“辨证论治”埋线。

5、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

6、以下不宜埋线: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高热、结核活动期患者。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患者,对晕针、过敏性体质及对羊肠线过敏者。

7、埋线之后3~4天勿剧烈活动,如剧烈球类运动、跑跳、仰卧起坐等,埋线期间饮食:建议清淡饮食,勿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羊肉、咸菜、泡菜、动物内脏、咸鸡蛋等)。

8、一般15天埋线一次,四次为一疗程。

(供稿:化州市总医院中医院  黄嘉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