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广州)论坛暨2023年增材制造产业年会开幕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引领新业态·赋能新应用”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300余所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增材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媒体代表等500余人参会。
智慧碰撞 探讨增材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增材制造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领域和制造业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制造理念和模式,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何将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看来,我国正处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制造新需求和新模式对增材制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必须坚持以增材制造为关键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增材制造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运用,不断提升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具体举措上,苏波建言要锚定突破创新、努力提升增材制造能力水平;坚持“用”字当头,加快增材制造应用推广普及;深化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增材制造产业链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表示,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高速增长,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典型应用场景加速推广,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药等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89个行业中类,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汪宏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背景下,要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加速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推动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在快车道上踩油门、加速度,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左世全表示,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整体实现从研发创新向产业规模化发展转变,装备实现部分对外依赖为主到自主生产转变,应用实现从原型制造为主向直接制造扩展,产业布局实现从零散分布到集聚发展演变。
对于增材制造的未来,左世全表示,今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将达400亿元左右,2027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未来,增材制造有望成为与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并列,并融合发展的三大主流制造工艺之一。同时,我国增材制造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实现广泛应用并重塑制造业面貌,一批增材制造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望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现场,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副主任李应红院士和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副主任冷劲松院士还分别以“金属部件智能增材制造与应急保障”“4D打印及其应用:新领域赋能新优势”作主题演讲。
多管齐下 抢占增材制造发展高地
增材制造在广东、广州发展如何?
广东省是增材制造最大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占全国30%以上,产业发展基础好,增材制造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拥有较大数量的创新平台与人才队伍,规模化运用场景广阔。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庄乐从介绍,广东的目标是到2025年打造营收超1800亿元人民币的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已初步形成涵盖软件、产品设计、材料、关键器件、装备、工业应用的增材制造产业链。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工信局局长高裕跃介绍,增材制造被视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前瞻布局,先后出台广州制造战略规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强化对增材制造产业的布局、引领和支持。
目前广州涉及3D打印业务的企业130余家,拥有迈普医学、爱司凯等上市企业,在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批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名单》中,广州市3家企业入选4个场景。在创新能力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广州市拥有8个国家级平台和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促进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广州正以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优惠政策来吸聚优质企业和人才。
广州市工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粟新辉介绍,在资金扶持上,广州设立了15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的创新投资母基金,重点投资新兴产业领域,为产业给予充足的“金融活水”。
增材制造产业也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广州划定全市总规模为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将着力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其中广州3D打印产业园改扩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3D打印产业集聚区。
链接: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增选名单、首批增材制造优质供应商名单公布
开幕式现场,发布了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增选名单。
增选单忠德院士、李应红院士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增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总工艺师杨继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顾冬冬、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宝瑞为专家委员。
此外,现场也发布了首批增材制造优质供应商名单。
南方+记者 傅鹏
通讯员 田红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