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广东省高考志愿填报正式开始。勾选服从调剂是否会被调剂到未报考的专业?如何才能避免被退档?入校后各校的转专业政策如何?
针对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南方+客户端联合省内外名校推出“+游好大学”2023年广东高考招生系列直播。
目前已邀请18所院校的招生负责人做客直播间,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省外知名高校,以及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省内名校。
各校嘉宾围绕特色专业、招生情况、转专业政策、志愿调剂等焦点话题,回应热点,答疑解惑,并对广东考生提出针对性报考建议。
复旦大学:
在国内升学的占继续深造人数的60%左右,超过90%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复旦以及中科院等国内顶尖高校深造。海外深造中,进入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排名前50境外高校的毕业生占出国出境深造毕业生总人数近六成。
浙江大学:
目前,该校拥有国际交流项目500多个,20多个联合培养项目。基本每个专业都有国际联培项目或国际交流项目。承诺为每位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一次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学习机会。
南京大学:
今年该校与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实力雄厚的赫尔辛基大学,共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南赫学院。依托两校优势学科,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人才。
武汉大学:
全校163个本科专业,按照68个专业(类)进行招生,进校后可参与二次选拔进入各类实验班。同时,今年新增智慧水利、国际法、密码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
中山大学:
坚持“零调剂、认加分、无级差、不退档”原则,即报满不重复的专业志愿不会调剂到未报考的志愿,最大限度满足考生志愿。同时,按院系专业招生,学生录取时即确定了被录取的院系,根据院系的培养方案确定主修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
西迁以来,该校培养30多万毕业生,其中9万余人在广东工作。2022年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率约7%,国内深造率约58%,其中广东生源毕业生八成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期间共有4次转专业机会,第一学期始,学生可自由申请参加选拔进入各种实验班学习;第一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第四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学科大类内转专业;大三期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通过一定的选拔考试,可按照排位进行录取。
南开大学:
理科试验班(数学与大数据)、理科试验班(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工程)完全尊重学生意愿,实现 100%按学生意愿分流;其他大类实行成绩排位在前60%的学生按照意愿分流,后40%的学生将结合学生志愿及成绩分流。
北京理工大学:
被提档的全国各省份普通一批理科考生,若其填满专业志愿且不重复,体检符合国家要求,则不退档、不调剂,满足所填专业之一。每一位本科生在校期间都有6次转专业的机会,通过转入专业的考核,即成功转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除部分提前分流的学院及专业外,其他学生经过第一年的大类培养之后,在本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学院就读。一年半以后每个学期都可申请转换专业,不限次数。
南方医科大学:
新开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创新班:预防医学(卓越创新班)、药学(创新班)和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三个专业。创新班齐聚专业一流师资,实行导师制、小班制教学、早期科研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
以考生为中心,定制个性化的专业组方案。在广东招生共设置了18个物理类专业组、5个历史类专业组和5个艺术类专业组。
广州中医药大学:
新增中医骨伤科学、临床药学、助产学3个专业。转入医学类专业需通过学校资格审核、参加转专业考试和面试,根据成绩排名,按名额择优转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校与60个国家和地区的488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目前,本科生层次共有241个国(境)外交流项目,每年各类出国(境)学习学生1000余人次,占单届学生总数约20%。
广东工业大学:
新增了运动训练、工程造价、应用物理学三个专业,以及土木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7个创新班,采用小班制、导师制、项目制等培养模式,并增加“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打通“本-硕-博”升学通道。
珠海科技学院:
设有6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制药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该校基本实现95%的学生在其所报专业范围内录取,如果学生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在入学一学期后,有一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面向广东考生招生的专业有53个,比去年增加了市场营销、工业工程2个专业。今年在广东招生计划数为3913人,同比去年增加了300人。
汕头大学医学院:
“5+3”本硕一体化培养,包括了5年本科阶段和3年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农村卫生专项计划定向医学生免学费,今年定向地点为汕头、河源、汕尾和肇庆。全英班以小班教学的方式全英授课,学生可获得全额学费奖学金。
南方+记者 刘汉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