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怎么填?看数据!广州4院校入选“最佳高校”榜

南方+ 记者

202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填报志愿环节即将到来,不少考生、家长产生疑惑。如今就业现状如何?什么专业有前景和“钱景”?什么行业最具发展潜力?AI可能替代哪些人工岗位?专业、院校、地域谁先谁后?可以盲选一线城市吗?“天坑专业”=万劫不复?

近日,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发布《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综合专家观点、就业大数据、职场人问卷调研,通过呈现“七大榜单”“三大热点话题”提醒、辅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关注未来趋势,并为考生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提供启示。

其中,数据显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高校入选“最具‘钱景’院校榜”,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4所高校入选“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榜”。

七大榜单揭示就业现状与专业前景

广州多所高校上榜

专业及院校关系到未来就业。

报告基于就业大数据,同时关注高校就业类奖项评选、公众讨论热度等,从不同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占比、需求增速等维度,汇总七大榜单——主流行业人才专业榜、高潜力行业人才专业榜、高增速职业人才专业榜、热门投递职业人才专业榜、最具“钱景”专业榜、最具“钱景”高校榜、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榜,考生可综合榜单内容进行参考。

毕业院校影响着人才的职场起步与发展“钱景”。报告数据显示,“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TOP50高校榜单”中,平均月薪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达到17308元。其次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平均月薪分别为16585元、14923元。可见,“985”“双一流”名校“钱景”可观。

其中,广州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最具‘钱景’院校榜”,分别排名第16位、28位,平均月薪分别为11415元、10430元。

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中,有近百所高校获得“最佳高校”奖——最佳高校就业典范奖、最佳高校就业优才奖、最佳高校就业创新奖和最佳高校就业人气奖。获奖高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实践,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肯定,这些院校也值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重点关注。

其中,广州4所高校入选,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获“就业典范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获“就业创新奖”。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咨询服务、互联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占比位列前十,比例接近全行业的60%。本次报告对这些主流行业人才的专业进行统计。

咨询服务行业具体包括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近年来随着企业级服务的发展成熟,该领域产生较大的招聘需求。咨询服务对从业者专业适配度要求较高,会计学等专业占据前三。尽管大环境变化对房地产、互联网行业影响较大,但这两大行业目前仍属于“招聘大户”。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背景,对于互联网等IT行业而言是名副其实的“敲门砖”,而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是通往房地产行业的“通行证”。

近年来,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行业依托较高的技术含量、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潜力行业,通过统计这些行业人才的专业发现,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药学等专业人才,成为这些高潜力行业的主要力量。

职业层面报告显示,医药市场/销售、半导体/芯片工程师等职业的高校毕业生需求增速高于全行业,榜单中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增速均高于20%。通过统计这些职业人才的专业发现,药学、中药学是通往医药市场和临床协调高增长职业的“必由之路”,而电子信息、机械设计等复合型专业,则成为半导体/芯片职业的入职“基石”。

网友议论的“天坑专业”——“生化环材”之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成为半导体/芯片的主要对口专业,折射出“冷门专业”也可能有热门职业前景。此外,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等专业的就业方向指向留学顾问、中小学家教等“教育口”职业。

报告通过统计高校毕业生的简历投递情况发现,投递占比最高的职业是行政专员/后勤,比例为5.4%,其次是管培生/储备干部(4.5%)、销售顾问(4.2%)等。这些职业目前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低、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吸引众多毕业生投递。

与之相对应的是,扎堆投递的毕业生多来自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以及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英语等“泛财经”专业。就读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投递时大概率将陷入较为激烈的竞争。

关注就业的考生和家长通常会关注“钱景”。在“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TOP50专业榜单”中,排行前五的专业分别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均为理工类专业。不仅如此,TOP50榜单也是理工类占据多数席位,可见技术型人才“钱景”广阔。

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人才需求上涨

AI替代人类岗位?ChatGPT等数字技术冲击下,如何选择专业?

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要关注新趋势、新方向,如数字行业、高技术制作等潜力行业,提前规避可预见的风险,适度“超前选专业”。

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发布的《中国数字劳动力供需演变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1-7月,数字职业招聘量在全国总体招聘中的占比由2020年1-7月的10.8%上升到2022年1-7月的13%,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人才需求上涨。今年,ChatGPT相关话题的火热,也让“AI替代人工”成为职场人甚至考生的担忧。

不过,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完全被“数字化”局限,或者过于恐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表示,数字技术在更新、市场需求在变化、新职业也在不断出现,使得专业和职业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

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大数据产品经理等职业并没有特定对应专业,更需要复合型专业背景。学生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都要学会拓展和延伸,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要努力掌握一些数据分析、软件编程等数字化技能,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也曾在活动中表示,对求职者来说,数字化技能未来将像英语一样,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通用技能。可见,相比专业的选择,准大学生更应该提早着眼于数字思维的培养和数字技能的提升。

专业、院校、地域谁先谁后?可以盲选一线城市吗?

毛宇飞对于如何平衡三者,也给出了详细的建议。他认为,“填好志愿”甚至比“考上高分”更重要,“城市、专业、院校”是众多因素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首先,“城市”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在一线、新一线和省会城市,拥有较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这些城市的实习岗位、志愿活动、就业机会等也相应更多。

其次,“专业”的选择会决定大学课程内容、学习模式和未来择业领域等,例如,理工类专业会去实验室、机房、生产车间等实践基地,择业方向偏技术、研发类领域;经管类专业则会有企业实习、案例研讨、模拟创业等训练,择业方向偏管理、分析类岗位,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择业目标等来选择。

再次,“院校”的选择也很重要,不仅要考虑“双一流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区别,还要考虑“综合类”和“专业类”、“研究型”和“应用型”院校的差异,好的院校会有浓厚的学习、竞赛、学术和实践氛围,会通过“同伴效应”影响个人的学习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天坑专业”=万劫不复?

调研数据显示,58.6%的职场人认为,“只要专业能力强,没有所谓的‘天坑专业’”,占比排名各项第一。也有17.3%的职场人认为,“形势变化太快,天坑也能变天赐”。

如果着眼于未来就业,可以发现前文高潜力行业人才专业榜、高增速职业人才专业榜及最具“钱景”专业榜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曾被视为“天坑”的生物、材料相关专业均榜上有名。对比近年来大热的互联网、新零售等,生化环材等领域正逐步释放大量人才需求,为未来“天坑专业”毕业生带来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南方+记者 洪钰敏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