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绿意围绕。湛江市坚持围绕“红树林之城”建设,依托红树林“碳汇”功能,组织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积极谋划蓝碳基础研究工作,开发蓝碳交易项目,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湛江作为全省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其中,湛江红树林种类和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城市。
眼下,湛江正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条件,发展海洋碳汇产业具备很大优势,通过转化和提升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助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湛江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作出积极尝试。2021年12月,湛江市率先谋划海洋碳汇核算试点项目,努力解决海洋碳汇资源底数不清、缺乏标准方法制约蓝碳交易市场等问题,构建广东省海洋碳汇核算体系,打造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的“湛江标准”,助力“红树林之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项目得到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省生态环境厅安排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180万元支持项目实施。
制定碳汇开发交易指导意见
因国内还没有公认的海洋碳普惠方法学,蓝碳衡量和标准化尚不成熟,为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湛江市以红树林为重点,立足于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海洋碳汇的统计核算体系及工作机制,提前谋划海洋碳汇核算试点项目,组织编制了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为填补广东省在该领域的空白贡献“湛江”力量。
为规范湛江市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工作,促进湛江市森林、海洋和渔业碳汇事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湛江市制定印发《湛江市森林、海洋和渔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湛环〔2022〕136号),积极推动开发红树林、盐沼、渔业等海洋碳汇相关碳普惠项目,并探寻海洋碳汇自愿减排项目进入碳市场交易的机会和方式,使蓝碳成为海洋经济产业的新增长点,将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展海洋碳汇资源全面调查与监测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碳汇能力,碳汇可达到普通森林的6倍,净化海水、净化空气和固碳储碳、减轻污染能力强大。
2022年5月,组织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等全国顶尖的院士和教授团队启动相关调研监测。以湛江市红树林为重点,经过一年多的野外原位监测、大量文献调研、多部门函调以及多次专家研讨会,完成了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现场监测,开展了红树林群落类型遥感解译,精准计算了土壤和植被的碳储量、碳汇量,同时测定了13种贝类、藻类水产养殖品种的含碳量。
此次调研监测全面摸清湛江市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养殖藻类和贝类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量的现状,掌握湛江市海洋碳汇资源的结构分布,为蓝碳的“增量”“提质”奠定基础。
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
湛江市组织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于2023年2月通过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技术评审,2023年4月4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形成首个红树林碳汇核算省级“广东标准”。
《方法学》规定了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增汇行为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适用于各种红树林生态修复(包括造林和营林)过程中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为国内首个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方法学,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推动了红树林碳增汇市场化、价值化,标志着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
据估计,广东省完成“十四五”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后,湛江市每年实际可开发的核证减排量约2.6万吨,全省每年实际可开发的核证减排量约3.4万吨。这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出湛江贡献。
南方+记者 陈思亮
通讯员 杨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