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彩虹岭古驿道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
+订阅

  彩虹古道的由来

  彩虹古道在鹤山中西部,皂幕山脉偏南中段,海拔高度五百六十多米。南宋前后,一些南迁的移民在皂幕山一带居住,那时就由羊肠小道盘山而走,实是崎岖险要。

  自清雍正十年鹤山建县后,首任县令黄大鹏,为方便人民往来五邑地区,倡议凿山筑路,缩短行程,缓解地方的交通困难,而"捐金钱,募丁壮,从山径中划削平坦、就其势之折旋而为路"。此道筑成后,两地路程由80里(40公里)缩短为30里(15公里),成为两地交往的必经之路。该古道为东西走向,东起茶亭顶,西至大坑水,全长约十公里,路面宽一至二米不等,誓有爱心者为部分路面铺设石板。

  宋森事迹

  宋森,一位爱国爱乡的民主人士、杰出侨锁、文化教育先驱。1922年,宋森任鹤山县教育局长,大力改革鹤山教育,取缔私塾,开办新式学校,推行职业教育,仅在两年内就办起高级小学10所、国民小学40所,有学生2000多人。为开展鹤山教育改革,宋森深入视察全县的偏远乡村,坚持步行到实地考察教育情况。

  宋森翻越600多米高的彩虹岭,只为节省时间到达宅椿。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岭上道路崎岖,每次上下山要走3个小时,脚趾起血泡,鞋磨破穿孔,但他却不认为辛苦,还留下"不过彩虹岭,不算鹤山人"的豪言壮语。经过他艰苦深入进行督导贯彻,排除种种障碍,各乡村学校"闻风兴起",新学制得到初步推行,才兴办起了如此多的小学。他不辞劳苦、认真负责,只为让孩子们能够读书上学。

  在古代中读书人通过不同的考试,会依次考中“秀才、举人、进士”。

  在“秀才、举人、进士”这三者中人数最多的就是秀才,然后依次递减。地位最低的还是秀才,然后依次递增。当然这里面的难度系数也是依次增加,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

  举人旗石俗称“举人碑”,由两块碑石相对而立,碑体上刻着举人姓名和中举时间,以彰显荣耀,激励后代勤奋读书,是科举制度的象征物。

  望子成龙,千古不变。封建时期,长辈最担心子侄们不文不武,所以太公们都会起书馆、建武场,让子侄学文练武,要求子侄勤学苦练,希望十年寒窗而一举成名。

  封建时期实行科举制度,明清二朝基本是三年一科,明朝共开考83次,清朝共开考112次。科考程序大致分为四级,第一级叫童试,又称府试或县试,被录取的人称为“生员”,通称“秀才”;第二级叫做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被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三级叫做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进士”;第四级叫做殿试,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复试,被录取的人称为“天子门生”,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名额不限。殿试被录取的人,往往被授予较为重要的官职。

  那时考中举人是全族光荣、惊动四乡的大事,只要公榜一出,便有报子飞奔而来,向举人家长报喜,目的是领点赏钱。一二天后,新科举人在吹手乐队和接送队伍的簇拥下,披红戴彩,高头大马或四抬大轿,凯旋而归。举人主家忙着接见前往贺喜的四乡绅士、地方权贵,就是县太爷也会送些贺匾等礼物。中了举人已经成为有头有面的人物,跟着要上京会试,一旦取得进士,谁知皇上封个几品官?所以地方大小官员谁不留条后路。那些族长、太公们齐集祠堂,商议如何设宴招待宾客、拜祭祖先、安排戏班等琐事,忙得不亦乐乎!

  此处举人石保留至今已经历100多年,实在难得,但可惜人们不识宝,把历史文物当作一般石块,让其散落在山上,有望乡中有识之士重视,拯救拯救举人石,还历史文物的本来面目,让举人石流芳千古。

  问路石 

  在道路分岔路口的交界处,会竖立这样小小一块石头,这是彩虹古道的指路石牌,本地客家人习称问路石。上面雕刻着"左边下路白水带,坐石为君,右边上路往宅梧"等字眼,例如马口缺问路石,上面雕刻着"坐石为君,左边下路白水带,右边上路往宅梧",用作路标,给行人指路,防止途人因不熟悉路线而走失方向。

  彩虹古道红色印记

  1944年10月1日,由南番顺中游击区抽调主力组建中区纵队。10月20日,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及挺进粤中主力大队500余人组成挺进部队,由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政委罗范群、副司令员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参谋长谢斌等率领下,从中山五桂山出发,挺进粤中,实施向西发展战略 。

  10月底,挺进部队进抵云乡,决定在鹤山的皂幕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期间云乡抗日自卫中队30余队员参加了中区纵队,11月7日,挺进部队经皂幕山区抵达宅梧。至1945年1月后向恩平、阳江挺进,中区纵队在云乡、皂幕山耙齿沥、鹿湖顶、彩虹岭、宅梧一带活动了三个多月,推动了新高鹤地区的武装斗争,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开一个新局面。彩虹古道留下了挺进部队的足迹和红色的印记。

图为一棵树营地。

  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四区宅梧公开宣告成立。在宅梧靖村设立司令部和政治部,梁鸿钧任司令,罗范群任政委,刘田夫任政治部主任,陈明光任参谋长,下辖4个团。当年2月上旬到3月上旬,中区的国民党顽军分兵多路,重点向皂幕山周围的抗日游击区发动了全面的"扫荡"。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二团、三团、独立营处于被顽军四处追击的艰难局面。5月11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二团、三团、独立营在开平黄桐坑与国民党158师473团遭遇,在皂幕山南麓牛头壳鏖战竟日,击毙敌营长,杀伤大量敌人。我军独立营一连损失较大,指挥员黄和仔负重伤,战士郭维等失散。司令部连夜在皂幕山耙齿沥开会,决定二团和独立营返新鹤前线,在山上隐蔽休整至第二日晚经云乡转移至罗卜坑。三团转往高明活动。5月12-13日,三团在皂幕山龙潭坑被鹤卫总队200余人包围攻击。三团奋起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督导员严尚民负伤,政委陈春霖及十多名战士牺牲。

  1945年双十协定后不久,国民党就撕毁协定,大量屠杀共产党人。刘田夫、陈江等人经香港坐船向山东转移。梁文华(新高鹤游击总队总队长)、杨德元(新高鹤游击总队政治部主任)、梁文超、肖女等人转移到彩虹岭昂蚧塘村一带活动。期间,肖女被国民党兵追捕时受伤,得到细坑村民营救以及匿藏接济。后新高鹤游击总队在罗汉尖建立了兵工厂,彩虹岭细坑村人陈龙来往彩虹岭、罗汉尖等地传送兵器弹药。陈龙新中国成立夕被国民党杀害。

  赖际熙与白水带的渊源

  赖际熙是在清光绪二十九1903),参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也是中国最后一届翰林、国史编修,曾任国史馆总纂,知识渊博、大名鼎鼎,1913年任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崇正总会的创始人和首任会长。他是鹤山建县以来亲临鹤山县头街和知名度最高的人。

  1921年,赖际熙着手编纂十五卷本鸿篇巨制《崇正同人系谱》,一天,他刚写好客族源流《赖氏源流》初稿,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曾氏兄弟的茶庄,曾氏兄弟连忙迎他进店品茗,交谈中对他说近日即将回乡订购茶叶,也谈起了白水带赖氏的故事,引起了赖际熙的浓厚兴趣。最后,赖际熙地接受了曾氏兄弟的盛情邀请,决定一同出行,先到雁咀村做客,然后到石门村探访赖氏宗亲,了解赖氏的发展与迁徙情况,以充实其《赖氏源流》一文的内容。那天,赖际熙与曾氏兄第一行人,登上茶亭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开始下山,他也走累了,于是即兴吟了"临风落丈青松晚,越岭登山移步难",并给茶亭取名为樾荫亭。

图为樾荫亭遗址。

  赖际熙来到白水带后,连续多天到石门斗、大马山等地考察茶园,被眼前绿油油的层层茶田所吸引,写下诗词多首。

  他还专程走进白水带赖氏宗祠,虔诚地上香一束,表达对赖氏祖先的尊敬与怀念,然后与村中赖氏宗亲座谈,掌握了白水带赖氏的资料。他因喜欢饮红茶,又得曾氏兄弟陪同左右,在白水带作客的10多天,几乎每天都到茶农家里仔细观摩红茶加工,与茶农一起品茶话家常。当他看见用新鲜茶叶冲泡出来的红茶,观之汤色黄中带红、鲜艳明亮,闻之幽香隽永、馥郁持久,品之芬芳甘冽、如兰在舌,连连点头称好,大加赞赏。

  回到香港后,赖际熙逢人都说鹤山白水带之旅的见闻,隆重介绍了白水带的种茶历史及当地红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很快就在香港大学、香港崇正总会及他身边的朋友中,掀起了一股白水带红茶热。

  彩虹岭古驿道是鹤山市“千里步道”特色驴游径,东起鹤城镇万村委会松新村,西止是宅梧镇白水带村石门瀑布。

  清朝雍正年间,鹤山建县,首任县令黄大鹏修建起彩虹岭古驿道,使当时县城鹤城至宅梧两地距离由40公里的山路缩短为15公里,被称为当时的“高速路”,大大推动了两地生活、经贸交流。

  今天,彩虹古道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特色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人气网红文化旅游体育线路,深受驴友喜欢,市民点赞。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江门驴途”,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