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发展与保资源并重,确保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全力加快从粗放扩张向节约集约利用用地转变,严守耕保红线,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进一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秉持“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紧盯责任目标,保障粮食安全。2022年,韶关市通过构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发放耕地保护政策汇编手册1.2万册,向村民发放耕地保护宣传小册子10万册,宣讲耕地保护政策。在2021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获三等奖,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奖励300亩。在规划至2035年的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足额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为全省生态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大力垦造水田,促进耕地提质。韶关通过制定印发《韶关市2022年垦造水田工作方案》《韶关市垦造水田储备项目库实施细则》及《韶关市2022年垦造水田考核激励约束方案》“1+2”工作方案,实行“市属国企+县级政府”的创新模式,开通“挣”指标的通道,建立“奖优罚劣,多做多奖”的奖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县级垦造积极性。2022年度韶关市共立项实施垦造水田11446亩,远超省下达的2200亩任务,全年共计形成水田指标3408亩,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双管齐下共抓,确保“进出平衡”。韶关制定市级耕地“进出平衡”“1+2”政策性文件,为基层实施耕地恢复提供政策指引,全面扎紧制度的笼子,推动耕地“进出平衡”常态化、制度化管理,通过减少耕地流出、大力恢复耕地增加耕地流入方式“双管齐下”,韶关市2022年度实现耕地净流入5117亩,为全省实现耕地“进出平衡”作出了贡献。
落实“占补平衡”,做好要素保障。近年来,韶关市大力推进补充耕地建设,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2022年度,共统筹调配551亩耕地指标、379亩水田指标,全力保障26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既实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总体稳定”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要素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
严格监督执法,守牢耕地红线。韶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违法违规占用土地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对存量和新增违法用地进行集中整治,加强耕地“非农化”管理,韶关市耕地保护执法工作获省高度认可,并在全省2022年度自然资源执法工作年度总结会议上作经验分享。同时,强化卫片监督,严格落实耕地“非粮化”管控,大力推进耕地卫片问题图斑整治,确保稳定耕地总量不再减少,2021年度耕地卫片监督图斑整改率走在全省前列。
坚定“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韶关市秉持“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理念,通过高质量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引领和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聚力连片可用产业用地,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平台,梳理出全市可开发土地6.5万亩,其中市辖区产业平台可开发土地3.5万亩,含连片已完成报批、征收的可供产业用地(净地)和可在短时间内供应的“准净地”约10800亩,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项目布局和招商引资提供有力空间支撑。
落实“增存挂钩”,盘活存量空间。韶关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制度,并开展了全市各产业园区闲置低效用地专项行动,2022年以来,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53万亩、闲置土地0.58万亩,激活存量土地潜力的同时,为新项目落地拓展了空间。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在破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题的同时,推动实现乡村土地精细化、集约化利用,有效遏制新增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减轻了耕地压力。
争取政策支持,保障指标需求。2023年以来,韶关市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好用足省级保障产业用地分级分类政策,保障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0.7万亩,其中,争取省预安排市级指标5379亩(全省第5),争取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等一批产业项目使用省先进制造业指标1064亩,争取翁源西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使用省十二类民生指标586亩,争取翁源产业转移园道路用地使用省下达主平台基础设施指标106亩,有力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用地指标。
完善会审制度,健全管理机制。韶关印发实施《韶关市土地利用管理集中会审工作制度(试行)》,健全完善用地会审机制,规范用地审批管理,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高质量项目用地需求,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023年以来,全市已审议用地项目97个,面积6284亩;已完成用地审批项目62个,面积5167亩,同比增长3%,其中产业用地2895亩(占56%),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1509亩(占29%),有效保障了一批省市重点项目落地。
深化审批改革,提升审批质效。韶关推进项目审批“拿地即开工”提速提质,全面推行“发证即开工”“竣工即验收”“合格即取证”模式;同时,积极推广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推进行政审批程序“再压减”,通过对规划、报批、发证等全流程压减审批时长和采取容缺措施,育才路小学等项目实现“三证”同步核发和除公示期外3个工作日办结发证,极大地提升了用地效率。
健全“亩均”机制,深化用地改革。韶关制定《韶关市工业园区“亩均论英雄”绩效考核办法》《关于加快推进“1+6”产业转移平台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针对亩均税收、投资强度、批而未供消化率、闲置土地处置率、用地效率等内容制定分级分类考核机制,切实提升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助推全面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罗晨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