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水流芳,打造流动的美丽乡村长卷|中山乡村蹲点②

南方⁺ 记者

烈日炎炎,丫髻山上一拨拨游客正在抢购当季的“神湾菠萝”,这是今年盛夏中山神湾镇向全国“吃货”发出的甜蜜邀约;跨越4个村居,万亩花木基地、一望无际的“西江花海”映入眼帘,这是横栏镇为“湾区打工人”温存的一片世外桃源;今年6月,“非遗”项目“五人飞艇”在南头镇激流勇进、六坊云龙舞在古镇镇轮番展演;岐江之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端午龙舟百舸争流,这些都是曾经逐水而居的中山人,为 “鱼米之乡”擘画振兴发展蓝图留下“点睛之笔”……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39支龙舟队伍竞渡岐江。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39支龙舟队伍竞渡岐江。

无论是采摘“香山菠萝”,还是打卡“西江花海”,抑或是传承百年的“非遗”展演,都是中山沿着水系脉络打造的乡村精品项目。

沿着西江磨刀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今年以来,中山以水系为纽带、以水乡文化为内涵,将古镇镇、横栏镇、民众街道等12个镇街约100个村居“串珠成链”,打造成为中山城乡融合发展、极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岐水流芳”主题乡村振兴示范带(下称“岐水流芳”)。

承载着香山百年的人文历史、串联着水乡演变的发展脉络,“岐水流芳”就像一本会翻页的香山简史,一位会讲故事的长者,一张会流动的美丽乡村长图,蕴藏了极大的发展潜力。

借助江河水系“连线成景”,“岐水流芳”将成为一条贯通乡村的“水系纽带”、一条融合三产的“经济纽带”、一条推动乡村共建共享的“治理纽带”,展现出中山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水乡发展全貌。

沿着西江磨刀门水道,溯源而上,万亩方塘,与天一色。

这里是坦洲镇群联村1.5万亩的连片鱼塘落在河网交错的出海口,淡水鱼尤为鲜美。占地3000亩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不仅每天出口供港澳塘鱼超35吨,更是珠澳“食客”沿水系畅游中山的入口和开端。

可以想象的是,沿坦洲快线驶入,珠澳“食客”早上在坦洲金斗湾湿地公园观鸟赏景,怡然自得;午后徒步上神湾丫髻山体验农旅趣味,采摘清甜无渣的“神湾菠萝”;傍晚吹着西江风,在板芙镇十三顷水闸,逛吃海鲜市场。一天内,游客就能畅游“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水乡美食农旅段”。

丫髻山神湾菠萝种植地。

丫髻山神湾菠萝种植地。

沿着西江支流,一路狂飙,无垠花海,尽在眼中。

在“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中部“生态滨水活力段”,卓旗山郊野青葱入眼,最适宜三五好友相约爬山;沿古神公路狂奔,成片的横栏西江花海映入眼帘,这里是年轻人不能错过的世外桃源;跳出花海、绿野的片刻宁静,拐角步入“中国灯饰之都”古镇的灯饰文化博览一条街,游客能与世界客商一起“大开眼界”。

跨过“鸡鸦水道”,一河之外,“非遗”荟萃,魅力无限。

在中山北部,“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民俗生活体验段”,更容易引来广州、佛山的游客。走进水乡小榄,河涌之上花桥处处,这里有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榄菊花会,大大小小的酒楼里,一席席“菊花宴”迎来接踵而至的海内外游客;沿途寻味,广佛游客不会错过传承百年的黄圃腊味,这肥瘦相间、十里飘香的舌尖美味,入口清香醇厚;吃饱喝足,在“鸡鸦水道”旁,看一场激流奋勇南头特色“五人飞艇”赛事,才能体会到民俗生活的趣味……

黄圃镇腊肠制作。

黄圃镇腊肠制作。

从西到东,沿线跨过阜沙镇、三角镇、民众街道,还有“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设置的多个不同主题的特色支线。这条顺着水系分布的“示范带”,涉及12个镇街,约100个村居,要捋清思路、连片规划发展,实属不易。

三角镇生鱼生产加工。

三角镇生鱼生产加工。

“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设计方刘帅坦言,“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水系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生态景观,却因特色众多的文化资源分散发展,没能聚势发力。

“12个镇街最初都有自身的发展思路,自成体系与周边联动较弱。为聚势发挥资源优势,‘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在规划阶段就非常注重全域范围内的资源亮点盘点,综合考虑如何凝聚周边资源发挥吸引力优势,按实际情况划分了特色产业资源、乡村文旅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四类。针对不同镇街特色,我们挖掘了多个有引爆和增长潜力的核心点。立足核心点,又通过丰富周边业态、提升片区服务,以点带面实现示范带的发展。” 刘帅说。

未来,以水系为纽带,以交通干线为 “骨架”, “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将顺势连接各镇街的核心乡村资源、农业资源,构建起一条游客可漫游的乡村精品路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不仅要以水系为纽带,实现物理层面上的“由点到带”;更要以水乡资源为载体,打通一二三产业的“任督二脉”,实现乡村产业“串珠成链”,畅通乡村经济纽带。

“大家好!我是‘探花姐姐’华华……”在一条被花木包裹的小径上,横栏镇的“花农”刘华华手捧花木,活力四射地在直播间推销着中山横栏镇的特产。刘华华身后,全长11.8公里,穿越三沙、五沙、六沙和指南四个村居的“横栏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就是中山“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的横栏镇,一直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集散地之一。过去,这里以第一产业绿化木苗的种植培育为主。全镇3万亩的花木基地,带动了每年超30万亩花木,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市场。然而,近三年来,花木外销放缓,销售渠道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波动,让村民们忧心。

横栏镇花木产业基地。

横栏镇花木产业基地。

去年以来,中山布局谋划了中山“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花木产业为基础,镇内的三沙村、五沙村、六沙村和指南村依托连片万亩花木基地、美丽西江景观带和特色岭南水乡等,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条集花木科研产销、文化旅游、水利科普、生态湿地涵养、岭南水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

背靠西江花海、连片壮观的万亩花木种植基地,这些村庄正在积极开发提升“三沙花卉集市”“五沙花花世界”“六沙苗圃体验园”等农文旅产业项目,同时鼓励花农尝试直播带货,培育一批“探花姐姐”花木导购员。

跨越4个村居,万亩花木基地、一望无际的“西江花海”映入眼帘。

跨越4个村居,万亩花木基地、一望无际的“西江花海”映入眼帘。

“海棠花应该怎么配花盆?”“兰花盆栽买回家怎么养才能更长久?” 一台手机、一张展示桌,刘华华不仅在本地种养花木,更在线上直播向网友推荐销售横栏花木和盆栽。“2022年,我转战线上花木市场,以‘探花姐姐’的形象教大家如何养花卉、造盆景。不仅为线下的花木销售业务大量导流,更进一步拓展了我销售盆栽的业务。”刘华华说,以花会友,一批又一批线上平台引流而来的学员,慕名来到她的花木种植基地,前来学习盆栽造景经验、体验当地的农文旅项目。

如今,在横栏镇开拓花木产业线上市场的“探花姐姐”多达200余名,而前来横栏体验乡村文旅项目的游客也逐步增加。这既为当地妇女开拓了一条灵活就业增收的新路子,也为横栏镇打造了产业“串珠成链”、农文旅兼容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乡村美起来,更要让乡村活起来。乡村活起来,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三产融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 广东省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认为,中山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推动农业发展“接二连三”,从而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凤石硖龙眼。

东凤石硖龙眼。

熙熙攘攘的“四最园”旁,大型施工车辆进场,滨水步道、停车场等系列配套设施陆续开建……中山市民众街道沙仔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6月初,中山市“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民众启动段全面动工,包括沙仔村在内,接源、浪网等7个美丽乡村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沙仔村内,熙熙攘攘的“四最园”吸引了不少人流。这里是当地为弘扬“四最精神”而建设的中山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四最精神”学习园。追溯到1954年春,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梁碧南等36名青年组织突击队,在兴修水利、整治围内排灌、改革耕作制度等科学种田实验中,发挥了先锋队作用。1955年9月,毛主席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题写著名的“四最”按语,即——“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随着“四最”按语的发表,新平乡青年突击队的先进事迹传遍祖国大地。

今年,“四最园”建成开放以来,成为中山年轻党员干部培训学习的重要基地,为村居发展带动了不少人流。而就在一河之隔的新平四村、新平村、新伦村,虽然也拥有极具特色的3A级景区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却未能联通发展。

“过去,美丽乡村建设更注重单一村内的规划建设。村与村之间更多是独立发展。而去年以来,开启了‘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后,从市镇村自上而下,牵头推动民众街道打造‘沙仔村—新平四村—新平村—新伦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段。”沙仔村党支部书记杨一球说,这是一个三年的行动计划。整个街道围绕四条水乡进行整体规划,计划打造风格连贯统一的水乡风貌。

未来,共享同一条河涌、同一片水系的沙仔村、新平四村、新平村、新伦村将共同打造好村落之间的一河两岸美景,共享农文旅发展资源,力争通过整体规划实现优质农文旅资源的“串珠成链”“连线成景”,实现乡村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可以说是示范村、示范镇的升级版。它将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地域限制,有助于城乡统筹布局、发挥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实现‘面上带动’,实现乡村连片整体提升。” 中山市委农办主任、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永华认为。乡村振兴示范带与示范点最大不同,在于改变以往“就村论村”的单一导向,示范带是打破行政边界考虑村与村联动发展的重要尝试。

黄圃镇的腊味宴席。

黄圃镇的腊味宴席。

从区域角度出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优势在于结合村庄的自身禀赋和在区域中的作用,统筹传导各村功能定位,研判村与镇的公服共享配建机制,完善支撑设施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升。

未来,“就村论村”的单一发展模式将逐步远去,在“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上,越来越多乡村将走向融合发展,通过整体规划、乡村共治、成果共享,实现从“点上开花”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转变。


【编者按】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是其中关键。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推出“中山乡村蹲点”系列报道,通过走访“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看中山如何沿着水系山脉“串珠成链”“连线成景”,推动乡村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振兴”。

【策划/统筹】罗丽娟

【文字】南方+记者 曾艳春 何伟楠

【图片】南方+记者 叶志文

【通讯员】杨志恩 杜公卿

编辑 王浩宇 钟时政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