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竹为骨,扑纸为皮!遂溪醒狮化身灯光魔法“狮”……

南方⁺

醒狮,想必大家都见过不少,但是大家了解醒狮的狮头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吗?在湛江,除了醒狮表演技艺,还存在着一项古朴的“绝活”——狮头彩扎。

李荣仔抱着正常大小狮头与近5米高的狮头对比。  南方+ 陈文 拍摄

李荣仔抱着正常大小狮头与近5米高的狮头对比。  南方+ 陈文 拍摄

遂溪狮头彩扎是湛江市遂溪县民间传统艺术之一,2015年还入选了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狮头彩扎起于清代,与当地舞狮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县志》(礼俗卷)中,有“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火,打秋千猜灯谜,士庶欢游达旦,曰庆元宵”的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工业品呈报汇册就有“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的记载,说明当时遂溪狮头彩扎已十分受欢迎。

一个个精美的狮头摆放展示。  南方+ 陈文 拍摄

今天,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遂溪狮头彩扎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出非遗独特的光彩。

四道工序

彰显独特技艺

遂溪狮头制作时选材讲究、工序独特、手法细腻、技艺传统,制作的材料以轻软柔韧的广宁竹、韧纸、绸缎、羊毛、兔毛与各色绒毛为主,有选竹篾、扎骨架、扑纸、彩绘、缝布、配饰和点睛等工序。据了解,醒狮彩扎分为扎作、扑布、绘画、装狮四道工序,竹为骨、纸作皮、油墨添风采、绒毛显神威。

彩扎狮头步骤分解。  南方+ 陈文 拍摄

第一道工序是“扎”。用柔韧的竹篾扎出生动结实的狮头型,再用韧纸条粘上特调糨糊,以固定好每一个接头。虽然狮头骨架由竹篾和韧纸条组成,但一只2公斤左右的竹篾狮头可以承受10倍于自己的压力而不变形,非常坚固耐用。在作坊里,制作师傅一手把韧纸条捏揉成细条状,一手抹上糨糊,在竹篾的链接处缠绕,以固定狮头的形状和骨架,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狮头大致形状就被师傅塑造出来。

以“十”字形用韧纸固定。  南方+ 陈文 拍摄

第二道工序是“扑”。在竹篾扎好的狮头骨架上扑上纱纸、纱绸等。据介绍,一般一只传统狮头要扑6层纱纸,制作师傅从狮鼻开始扑贴,再贴头额、狮角、头顶、耳朵等部位,每处都需要裁剪不同大小的纱纸,利用糨糊加固,使得纱纸像皮肤一样,保护着狮头,使得狮头坚固耐用。

浆糊把纱纸和纱绸贴在狮头。  南方+ 陈文 拍摄

第三道工序是“画”。老式狮头是在白纱纸上上色,颜色多是鲜艳明亮的颜色,节奏感强烈。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十分讲究。传统的狮头多数是以三国演义里“关张赵马黄”五虎将作为主题,此外还有金狮、彩狮、虎斑狮等。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装”是指在狮头上粘贴装饰品。遂溪狮头十分讲究装饰效果,狮额、狮角、狮鼻、眼盖等地方要装饰上各色绒毛,马尾鬃毛装饰在上下睫毛、眉毛、胡须等处,狮额正中装明镜一块,还有许多小金属片、绒球、小铜镜等要粘贴在各处。狮头的造型、颜色、装饰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精神。

创意点亮

四年打磨研发灯光魔法“狮”

除了传统的狮头彩扎,遂溪醒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仔之子李祖杰在传统狮头上不断创新,研发出适合在夜间和大型表演节目上用的“灯光狮头”,更是把“灯光狮头”带上了央视的舞台。

“灯光狮头”。  南方+ 陈文 拍摄

“‘灯光狮头’从一代到三代,整整花了4年时间研发。”李祖杰说道。4年前,为了研发第一代“灯光狮头”,还在广州上大学的他跑遍了广州找适合的灯带和电池。李祖杰说道,“那时候的LED灯带工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一般瓦数偏高,功耗大。再加上根本找不到功率这么大电池。为了找适合材料,新买的鞋子不到3个月就磨穿了。”

据李祖杰介绍,第一代的“灯光狮头”不仅重、续航时间短,最主要故障率高。“在《魅力中国城》湛江竞演的时候,即将上台演出时,一个狮头LED灯不亮了,好在经过一番细致检修,LED灯亮起来了。”李祖杰回忆说。

表演团队不断出去表演,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随着LED灯带和电池的工艺不断进步,现在的第三代“灯光狮头”不仅轻便许多、续航时间增加一倍,还加入了编程,可通过预先编程好的程序,让灯光自动化。

除了“灯光狮头”的创新外,狮头上的图案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遂溪龙湾狮头彩扎参加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浙江省安吉县政府在居庸关长城联合举办的“竹乡灯火·点亮长城”中国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特别展暨安吉非遗文化长城展示活动。在遂溪狮头彩扎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参展的狮头采用荧光材料等绘画设计,制作造型大方逼真、装饰新颖亮丽,突出长城和醒狮相结合的创新手法。

除了狮头,遂溪县黄略龙湾金聲鼓乐厂荣获2023中国龙狮文化国际博览会“匠心传承奖”。

非遗破圈

让醒狮文化活化起来

一进展厅,笔者就被近5米的狮头吸引了目光。“我们有手巴掌大狮头,也有近5米高的大狮头。”李荣仔说道。

狮舞(广东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重要节日、集会庆典、店铺开业等,民间都以舞狮助兴,近年来,遂溪醒狮常在春晚舞台、旅博会、文博会等重要场合大展风采,而随之衍生的醒狮文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醒狮元素融入茶杯中。  南方+ 陈文 拍摄

李荣仔介绍:“手巴掌大的狮头我们用竹篾扎,近5米高的狮头也一样,反而小的更加费功夫。”除了大狮头,展厅还有各式各样的醒狮元素文创产品,手机壳、茶杯、摆件、石膏画,可以挂在包包、钥匙上的醒狮钥匙扣……

迷你版彩扎狮头。  南方+ 陈文 拍摄

迷你醒狮小巧玲珑,娇憨而不失威猛,捧在手心令人爱不释手。铺展纸皮、粘贴网纱、打磨采光、套铁圈、上石膏、刷油漆、缝合纸皮、抹青漆、取光晾晒、裁剪绒毛、过滤毛、精粘皮毛、装头球、竖耳朵、悬挂狮口、图文绘彩、画龙点睛……每一个小小的迷你醒狮,都需要一个专业的师傅花上三天三夜的时间进行打磨雕琢,每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机器和手工操作需精准到毫米。精工细作出佳品,能工巧匠们制作出来的灵狮个个活泼生动,极具审美价值。

醒狮文创摆件。  南方+ 陈文 拍摄

“我们做的文创产品销售最好的就是迷你醒狮摆件,我们希望将遂溪醒狮文化活化起来,让市民将带有遂溪城市特色的文创产品带回家,既传播了遂溪城市形象,又传播了遂溪的醒狮文化。”李祖杰说。

【图文】陈文

编辑 邓安祺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