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荔枝文化底蕴深厚,来听听它的故事→

广州从化发布
+订阅

盛夏时分,从化的山林田间,连片的荔枝林挂着逐渐转红的果实,目前,从化黑叶、妃子笑、白糖罂等荔枝品种已上市,少量流溪桂味也已抢“鲜”出街。

从化人对荔枝情有独钟,以及对种荔枝的坚守,成就“荔枝之乡”的美名。事实上,从化人种植荔枝历史悠久,早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从化县志》就有记载。清代的进士毛际可到从化城南品尝荔枝后,在他撰写的《观澜亭记》一文中称赞从化荔枝“色、香、味俱称奇绝,如人慕西子”。

新中国成立前,全从化荔枝种植面积1万多亩,是从化农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化农村兴起种植热潮,种植面积几年翻一番。1981年11月,从化荔枝种植面积发展至2.2万亩,列为全国7个荔枝重点县之一。至1996年,从化荔枝种植面积增至10.9万亩,国务院农牧渔业部批准从化为荔枝生产基地市(县)。从此,荔枝生产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至2004年,从化荔枝种植面积23.67万亩,比1979年增长11倍多,荔枝树成为从化人眼中的“香饽饽”。时至今天,从化全区有30多万荔枝果农和 1000多家从事荔枝生产经营企业及大户,荔枝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全区荔枝品种近40个。

除了历史悠久,从化荔枝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荔熟时节,宾客如云,如歌如潮。清康熙年间,在县署旁建有观澜亭,池中植荷花,池边种荔枝,古人到此曾作《观澜亭荔枝记》《书院荔荷词》等诗词,称“绿叶满池亭,丹荔垂帘幕”,充满诗情画意。从化荔枝,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创作源泉之一。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在从化的荔枝园酿出的。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以荔为媒,以荔会友的热潮。1992年,从化首次举办荔枝节,广交天下朋友,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位作者写道:“从来荔境如仙境,化入诗乡缀画乡”。江西的一位诗人又道:“胜地从心赏,心驰梦境疑仙界。灵泉化酒来,酒入诗肠醉荔乡”。从化荔乡成为“仙境”“诗乡”,文人在从化荔乡留下众多墨宝。

要说从化荔枝文化,就不得不提位于太平镇木棉村的“荔枝皇”。“荔枝皇”于2004年获得世界吉尼斯世界之最证书,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树,被当地人称为 “福气满满树”。荔枝皇属槐枝品种,于明朝中叶种植,荔枝树枝繁叶茂,其最大的亮点是树干粗壮,需10人环抱,树荫占地886.23平方米,可覆盖整个篮球场。其年均产量一般有两吨,最高产量曾高达三四吨。

而在“荔枝皇”四周还有众多200年左右树龄的荔枝树,其中有8株被幸运选为荔枝皇妃树,与荔枝皇相互彪炳。2019年,太平镇在木棉村“荔枝皇”周边开辟一片规模为2000棵的优质荔枝林,打造成荔枝皇公园,公园品种也繁多,有槐枝、桂味、糯米糍、黑叶、状元红、井岗红糯等。

“荔枝皇”是迟熟品种中的槐枝品种,而中熟品种——桂味荔枝也是从化荔枝文化的又一代表。水厅桂味是桂味品系中之极品。古诗记载“鲜红兼绿碧瑶浆,色味双佳更带香 ,若问荔枝谁为首,水厅桂味果中王。”《从化市志》曾记载:“桂味是从化名优荔枝品种之一,而水厅桂味是桂味品系中之极品”。水厅桂味生长在“白田岗”,也就是从化区江埔街的新明村和南方村,两村皆获得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称号。它的果实成熟时,果肩部位有墨绿色斑块,十分像野生水鸭头的颜色,所以又叫“鸭头绿”。

荔枝文化的故事一直在从化传承延续。现在,一颗小小的荔枝逐渐“进化”,形成从化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以荔为媒,从化区正在丰富荔枝文化内涵,助力从化荔枝产业路子越走越宽,真正实现村强民富。


文字:黄利谊

图片:资料图片

编辑:利文婷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