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很有意思,真好玩!”“得好好扶持这些手艺人”“国家的文化就靠他们传承”……6月23日下午,汕头市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市民游客携家带口,亲身体验手拉壶、木雕、贝雕等非遗手工,感受潮汕文化魅力。
6月23日下午,汕头市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从端午节(6月22日)起,汕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金平区委组织部在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常态化开展一系列非遗文艺活动,打造潮汕文艺人才交流和文化传播平台,推动潮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悉,本次活动邀请了何汉林(木雕)、许少雄(嵌瓷)、许遵英(剪纸)、章海元(潮州手拉朱泥壶)、吴克煌(泥塑)、林汉桂(汕头贝雕)、李韵(传拓技艺)、谢雄斌(潮汕灰塑)、陈树泽(抽纱)、陈茂辉(陶塑)、颜淑仪(香囊)、林佩柔(潮汕手钩花)、李旭源(面塑粘土)、陈锐波(汕头蛋雕)、郑志开(葫芦雕刻)、丁明(印章)、林若龙(果蔬雕刻)、谢泽涛(书写侨批)等18名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及技艺人才现场展示技艺,并与群众互动交流,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
18名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及技艺人才现场展示技艺。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走进非遗活动体验区,前来“赶集”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第一个摊位展示的是市级非遗项目潮式旗袍制作技艺。作为该项目的人才,颜淑仪带来了取材于潮汕民居的香囊。颜淑仪表示,香囊里面的五彩线寓意五福吉祥,此次端午节来这里展示非遗技艺,也是给来往的游客送上祝福。非遗与时令相结合,孩子们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对蛋雕非常好奇。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隔壁,传来了阵阵敲击声。来自深圳的杨亚鹏父女一起体验木雕制作,他们一手拿着专用刻刀,一手拿着木槌,在一块樟木上雕刻着。随着一次次生涩敲击,刻刀所至,木屑一点点掉落。
来自深圳的杨亚鹏父女一起体验木雕制作。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这些木头有点硬,木槌也比较重,这些手艺人靠本事吃饭,确实不容易。”杨亚鹏说,他第一次来到汕头,从网络上找到旅游攻略,了解到小公园有非遗体验活动后,就带着9岁的女儿来了。“相比那些网红,这些手艺人更应该火起来,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靠他们传承,希望政府多多扶持。”
在市级非遗项目贝雕技艺人才林汉桂的工作台前,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多名小朋友都在林汉桂的指导下,一点点拼凑出属于自己的贝壳艺术。“贝雕的意义在于宣传海洋文化,希望通过一个个贝壳,告诉孩子们要保护海洋生态。”看到孩子们如此喜欢贝雕,林汉桂非常开心。他认为,每一项非遗都需要有一定的变现能力,比如他们制作了一些工艺品,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都很受欢迎。
在市级非遗项目贝雕技艺人才林汉桂的工作台前,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活动中,前来体验的游客不仅有免费体验的机会,还能得到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及技艺人才的耐心讲解。在潮州手拉朱泥壶摊位,不少年轻人都在排队等候。“体验活动非常火爆,我们昨天从开始就没停过,一直做到晚上10点,还有十几名游客在排队体验。”老安顺手拉壶第五代传人章广兴边指导游客边说,看到大家这么热情,他们也希望能让更多人体验到手拉壶的魅力,无奈还得从潮州来回赶,没办法做到太晚。
游客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镶嵌(嵌瓷)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说话间,一对从深圳来的95后情侣完成了作品,他们刚刚体验了“泥巴的浪漫”,章广兴随手帮取下作品供他们拍照留念。“体验下来还是蛮有意思的,看似简单,实际力道很难掌握,好在有老师专业耐心的帮助才能完成。”他们表示此次来到汕头小公园收获满满。
深圳来的95后情侣体验手拉壶技艺。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据了解,除了非遗体验活动外,主办方还在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设立潮汕非遗文艺人才作品展,展示潮绣、潮汕木雕、抽纱、大吴泥塑、潮州朱泥手拉壶、剪纸、潮汕麦秆画等非遗文化精品。
老安顺手拉壶第五代传人章广兴耐心讲解。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接下来,汕头将在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常态化开展一系列非遗文艺活动,每周六在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三楼,举办“小公园人才讲堂——周六有讲”;每月双周周六上午10:00至晚上10:00、每逢重大传统节日,举办非遗手工体验日活动;每月双周周日上午10:00至晚上9:00将举办青年人才创业市集活动;同时常态化举办潮汕非遗、文艺人才作品展示等。
南方+记者 郑淼鑫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