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韶关丹霞山金龟岩7株丹霞梧桐从崖壁脱落滑入锦江后,被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救援上岸。随后,这7株珍贵的丹霞梧桐组成的小群落被紧急运送至华南国家植物园。6月20日,保育团队观察到这批丹霞梧桐已经萌发新芽新叶,这也标志着丹霞梧桐崖壁原生种群首次以整株整群的方式迁地种植获得成功。
紧急救援“溺水”梧桐
6月7日,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接到报告:金龟岩崖壁有几株丹霞梧桐脱落滑入锦江,即将被冲走。管理局立刻安排植物保护专家现场考察,调度游船前往救援。在植保团队和游船团队齐心协作下,成功把倒伏在水面的7株丹霞梧桐小族群救援上岸。
早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向丹霞山申请移植丹霞梧桐原生植株进行科研观测,这次刚好可以满足救援和保育的双重需求。丹霞山管理局立即联系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发出协作要求,双方团队远程协作,现场由丹霞山团队实施根部组织保护处理,对树干和茎叶进行保护加固,将植株打包放上一辆有篷卡车,迅速送至华南国家植物园,随车还运送了近百斤丹霞山特有红色砂性土壤。
华南植物园专家团队已经提前选择地势较高、阳光、排水较好的斜坡区域,将丹霞山红壤填入树洞底部,再将丹霞梧桐种下地。这是丹霞梧桐崖壁原生种群第一次以整株整群的方式迁地种植,期待打破丹霞梧桐种苗异地种植不开花的魔咒。
多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分类团队、竹子团队和特有物种迁地保育团队就和丹霞山开展了持久深入的合作,不仅对丹霞兰、丹霞山刚竹、丹霞单支竹、小麻竹、丹霞铁角蕨、霞客麟毛蕨植物新种的发现有突出贡献,还开展了丹霞山竹类植物调查、兰科植物调查、蕨类植物调查等工作。
两边的植物调查和保育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关注仙湖苏铁、水蕨、黄进报春苣苔、丹霞山刚竹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丹霞山特有珍稀濒危极小族群的生存和保育,携手开展了迁地保护,下一步还将联合开展野外回归,共同推动我国珍稀特有野生植物种群保育工作。
生物多样性助推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
丹霞山素以丹霞地貌命名地闻名于世,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公园创建科学考察工作,其独特而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多样性引起了植物学家广泛的关注。
据中山大学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组调查表明,丹霞山已知高等植物22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仙湖苏铁、中华水韮(据历史记录)两种,二级保护植物有丹霞兰、丹霞梧桐等29种;在丹霞山已发现特有植物27种,其中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景兰景天、丹霞单支竹等20个新种均为2018年以来中山大学和华南植物园的专家团队调查发现。
据了解,丹霞山创建国家公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由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科学研究院分别承担了丹霞山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地质和地貌多样性、文物和文化多样性的科学考察、价值评估等相关工作,丹霞地貌、丹霞区系和丹霞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丹霞山国家公园候选地资源禀赋多元复合的独特性。尤其是丹霞区系的提出,使得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生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备受关注。
生物多样性科研和科普双翼齐飞
在中山大学和华南植物园等高校和机构生物专家团队的支持下,丹霞山利用生物多样性科考项目支撑,保护区管理人员带头跟随专家团队野外考察、组织专题讲座和实训、在线上线下组群交流学习,带动了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经营者、原居民和旅游者一起走进自然学习自然,在全山培育了一大批热爱自然热爱生丹霞的科普导师成为植物达人、蝴蝶达人、苔藓达人、蜘蛛达人、鸟人……担纲丹霞山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程。
近年来,丹霞山管理机构坚持创新组织野生植物辨认大赛、观鸟大赛、自然笔记大赛、抖音科普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在全社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生态环境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日常的游览中,游客会被反复提醒“说话小小声、垃圾不落地、爱护动植物、传递更多人”,尊重自然呵护自然的理念入心入脑蔚然成风。丹霞小花苣苔、彭华柿、丹霞山天葵、香花荛花、丹霞铁角蕨、丹霞铁马鞭、广东假野菰、丹霞呵叻蛛等新物种的发现均有科普达人的爆料贡献。
据了解,本次丹霞梧桐小种群从崖壁落水也是景区内水上丹霞游船公司的员工发现并报告给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使得这个丹霞梧桐小家庭能够被及时拯救上岸,成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居民。
近期,丹霞山瑶塘村民刘国亮也及时报告了锦江边一只白鹭被钓丝缠绕受伤事件,管理局也立即派出野生动物监测团队前往解救。仁化摄影家协会会员报告了夜晚有亲子游客捕捉萤火虫现象,均得到了保护区管理局的及时响应和现场查处。这些案例也说明了在丹霞山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黄玮 韶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