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广州市2023年中考命题思路讲解新闻通气会在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今年中考录取计分科目笔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7个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对各科进行了命题解读。
通气会现场。
语文:
首次采用课内外文段对比阅读
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备长方泉说,今年语文试题立足学生学力基础,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试题稳中有变,在选材的主题化、试题的结构化、情境的一体化、思维的可视化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试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方泉举例,古诗文默写、古诗鉴赏均选取于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综合性学习选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中的典型材料,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今年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也有些新变化。
方泉介绍,文言文阅读选取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欧阳修论琴的一个片段进行关联阅读,这是首次采用课内外文段对比阅读,不仅丰富了对课内所学经典的认知,同时实现课内外的知识与能力迁移,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注重知识拓展。
对于作文题,方泉认为,题目《一样的____,不一样的我》延续去年的半命题形式,不设审题障碍,给学生较大发挥空间。两个短语的组合,在考查思辨素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对教学改革的积极回应。
“‘一样的____’作为背景、表现或参照,可选题材广,而‘不一样的我’则提供了固定的叙述视角,为‘我’的成长变化或‘我’的独特个性,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方泉说,两者之间构成辩证关系,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与客观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唤醒学生独特的体验,鼓励思辨性表达。
物理:
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动脑动手并重
广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李绮华介绍,今年物理试题注重时代性,试题情境丰富多样,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巩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成果,呼应“提质增效”号召。
“试题通过劳动实践、学生游戏活动等场景,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李绮华举例,第1题介绍我国古代计量方法之一“掬手为升”,第12题结合工人利用杠杆工具搬运石头的情境,利用物理知识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试题还引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让学生了解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应用,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李绮华说,比如第14题的新型测力计和数字气压计,第16题的PTC半导体陶瓷材料发热电阻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素养也是试题关注的重点,比如17、18题均以自制器材为背景,问题设计新颖。”李绮华说,由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的本质原理,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和创新精神。
化学:
关注日常生活,推进科学普及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王勇表示,今年化学试题精选情境素材,立足学科基础内容,不断深化能力考查,着力体现学科大概念的渗透,较好地发挥出引导教学的作用。
其中,主观题的命题背景主要来自实际生产和真实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需要把学到的核心知识和方法与试题的情境充分整合起来,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这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总核心素养考查的主要导向,以机械记忆知识点和刷题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学生会感到不太适应。”王勇说,试题通过这种调整,也引导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把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落到实处,把实验探究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获得真正发展,才能应对与时俱进的中高考命题。
王勇介绍,试题从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中提取与化学有关的素材,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将书本里的知识转变为身边可运用的科学。
比如第5题,落实课程标准“在家务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的要求,通过讨论家用燃料组成、食物调味、餐具清洗原理、养育花草等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生活处处用化学”,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建立遇到实际问题要懂得运用科学原理去寻找对策的意识。
王勇提及,试题通过创设真实的学科探索情境,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完全融入到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解决真实化学问题,从而实现考查并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着力避开简单刷题训练得高分的模式。
比如第8题、第19题,均取材于广州市初中学生“我与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真实案例成果,一个是某校活动小组制作的净水器,另一个是某校活动小组的重金属影响植物生长研究报告,这些活动蕴含了丰富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和工程技术,是核心素养获得良好发展的集中体现。
数学:
大部分题目可在教材找到原型
“今年数学试题根据多维度科学编制,结构稳定,易、中、难题分值比例兼顾学业水平与选拔功能,做到简单题舒服,难题有区分度,由易到难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顺应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奥校工作处副主任马腾冰说,试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试题大部分题目可以在教材找到原型,这些题根据教材上的定理、例题、习题或数学活动等进行改编。”马腾冰举例,第9题的命题素材源自教材“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关三角形内切圆的习题。
马腾冰认为,运算是数学的“童子功”,试卷从数的运算到整式、分式、根式运算,从方程求解到不等式求解,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到二次函数问题求解,无不渗透着对运算基本功的要求。
本次试题还强化作图能力的考查,形式更多样,层次更丰富。“试题引导学生养成作图习惯,通过作图促进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与抽象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达成,发展高阶思维品质,促进初高学段衔接。”马腾冰表示。
此外,试题增强开放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如第20题不再以常见的先化简,再求值的思路设问,而是先考查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因式分解去达到分式化简的目的,突出了学习因式分解的价值和意义。
“中考数学试题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广州特色,面向未来,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也引导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思维的提升,注重作业的精准设计,重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马腾冰说。
道德与法治:
缩减全卷文字数量,给考生更多思考时间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校长申东红表示,道德与法治试题突出考基础知识和学科大概念,语言平和,形式多样,引导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国家统编教材。
“试题聚焦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热点问题,旨在减轻考生负担。而且全卷文字量较2022 年和2021年中考试题均略有缩减,减少阅读量,留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书写时间。”申东红说,整卷主观题设问友好,让学生有代入感,注重层次性和梯度性,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分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
“试题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生活化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设定的题目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难度和内容严格符合课标的规定。”申东红表示,试题体现了广州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加入了漫画、工笔画、卡片等美学元素,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对于整卷设计,申东红说,试题呈现出以稳为主、稳中求进态势,题型和难度与前两年保持相对稳定,但又有创新。
历史: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迁移应用的能力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晓玲介绍,历史试题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州本土历史资源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用凝练平实的语言,向学生娓娓讲述了一个个中国故事,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中华文化认同感。
其中,试题以素养立意,从日常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取素材,采用多种材料类型,除传统文字材料外,还有文物、遗址、壁画、历史照片、演讲提纲等,形式活泼多样,情境丰富鲜活,内容贴合学生实际。
“试题选用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素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明晰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应担负起的责任。”李晓玲说,如古代史中,通过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考查学生对汉代中外交流现象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李晓玲表示,今年试题既继承了往年的命题特征,又呈现出新的走向。在新一轮的备考中,学生不仅要关注试题在考什么,更要关注试题在问什么、怎么问、怎么回答,不同的问题指向不同的素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程的目标导向,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巧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进一步迁移应用,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厚积薄发,蓄力前行。”李晓玲说。
英语: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显基础性
“试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选材内涵丰富,给予考生积极正向的引导,引导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广州市执信中学英语科初中科组长邹春媚说,试题内容体现五育融合,情境真实、源于生活,让学生做题时有亲切感、代入感和体验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理解A篇高度仿真青少年杂志的‘问题与建议’栏目,版式活泼,插图生动。栏目分享了三位青少年在交友、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以及针对性建议。”邹春媚说,学生做题时,对同龄人的烦恼不但能感同身受,而且还能学到待人处事,解决现实问题的好方法。
邹春媚认为,本次试题各语篇难度呈现明显梯度,试题总体难度适中,容易题与中等题占比大,突显基础性,同时注重素养立意,在真实语境中全面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今年中考英语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卷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最大限度地体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水平测试与选拔功能,引导教学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落实‘教-学-评’一体化。”邹春媚说。
南方+记者 姚昱旸 陈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