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上漖村龙舟制作基地
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作和维修基地,
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已成为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座古老龙船制造基地
不仅生产40余米长的传统龙舟,
也有专门制作龙舟模型的手艺人。
一起去探访这座特别的
微型龙舟模型作坊。
只见店铺里,
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龙舟模型,
每一件模型都被玻璃盒精心罩着,
龙船微模型还配备船桨、
罗伞、彩旗、锣鼓等配件,
一应俱全,
构造和配件与传统大龙舟几乎一样。
作坊店主卢志棠介绍
“不要看龙舟模型尺寸虽小,但五脏俱全,其工序与制作大龙舟相差无几,一步都不能少。”
他说,制作龙舟模型
需要经过开样、上左右大旁、
开掌口接驳、装彩盘,
造两旁龙筋、脚踏板和座板,
造龙缆、扎龙缆,造将军柱
和旗盘、鼓架、锣架等。
完工后,还需要上油漆、
装龙头龙尾和配件等。
卢志棠表示,
龙舟模型分为“传统龙”
“标准龙”和“艺术龙”。
除了龙舟,还有凤艇模型,
这些模型船身长度短至30厘米,
长则可达3米,
选用的木材主要有坤甸木、
柚木、酸枝、黄花梨木。
“相比传统龙头制作,这些模型的龙头制作更难。”卢志棠说,在几厘米长的木块上雕刻出龙头,很考究功力,每一刀都要谨慎小心。
雕刻完成后,为龙舟头安装上鼻球、龙须、龙舌、龙珠,“一个龙头和火柴盒差不多大小,制作完成就要花整整一天时间,很费工夫。装上龙头,龙舟模型才有了神韵。”
卢志棠的龙舟船身还有一大特点,
即完全由原木雕出。
之所以不用木板拼接,
原因是船身不会因时间久远而开裂。
卢志棠说,为了生动展示龙舟文化,
他还尝试雕刻“扒仔”安装在小龙舟上。
在一艘2米长的龙舟模型上一共有48个龙舟人,
有“扒仔”、艄公老汉
以及击鼓者,或坐或立,栩栩如生。
“现在,龙舟微模型不愁卖,今天就一直忙着发货,停不下来,主要销往广东各地以及我国港澳地区,还有部分销售到海外。”卢志棠表示,今年已制作了100多条龙舟模型,小的售价几百元,大的要三四千元。以一年做100~200个龙舟模型来计算,从业多年的卢志棠已经雕刻了两千多条小龙舟。
卢志棠正在制作龙舟模型
在卢志棠看来,龙舟模型作为极具岭南味、传统味的工艺品,很有发展前景。从2020年开始,卢志棠便尝试在直播活动中展示自己制作的龙舟模型,传播龙舟文化。龙舟模型作为一种立体行走的文化载体,正将上漖村龙舟制作工艺、广州龙舟文化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