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上人”民俗到全民体育赛事,香港龙舟挥桨相传的背后……

今日香港地
+订阅

随着端午的临近,香港各区再现百舸争流、锣鼓喧天的激情。

6月18日,在柴湾公众货物装卸区,雨落纷纷拦不住港人对龙舟赛的热爱。“2023年度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东区龙舟竞渡大赛暨嘉年华”吸引了70支龙舟队奋楫竞渡,岸上观众纷纷为支持的队伍打气喝彩。

柴湾避风塘

柴湾避风塘

龙舟作为一个历史厚重、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户外运动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香港人乃至在港外国人的喜爱。目前香港有约280支龙舟队,每年从3月到11月都是“龙舟季”。

大潭笃水塘龙舟赛

大潭笃水塘龙舟赛

香港城市大学“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以下简称“灯塔项目”)因研究香港灯塔古迹,接触到被称为香港“渔民之父”花维路(英文名:Charles Thirlwell)的故事,并以此追寻近代香港龙舟文化传承历史。

在他们看来,香港龙舟文化源于“水上人”。香港龙舟文化从民俗活动演变为社会热烈参与的体育活动,背后也是香港“水上人”在花维路的帮助下,在香港上世纪工业化浪潮中找回自信,上岸融入社会的发展史。

如今,这些“水上人”的后代也是中华传统龙舟文化的坚实传承者,并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化城市,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龙舟文化、参与龙舟活动。

香港龙舟文化源于“水上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一次中学会考曾以“Floating Family”为题,要求考生作文一篇。但由于很多人都对这个词非常陌生,于是异想天开地自行理解诠释,最终大部分人都“肥佬”。

其实“Floating Family”指的是漂浮在海上的渔民家庭,也是当时被社会普遍忽视的弱势边缘群体——“水上人”。

水上人

水上人

1842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下《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当时的政府对香港岛人口进行统计,统计在册的有约4500个渔民,大概40%的人口是水上人口。

灯塔项目成员、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研究生陈屹然告诉记者,目前香港社会有大概超过50万人与渔民相关。水上人口主要是早年从内地过来香港捕鱼的渔民,其中既有广东这边常说的“疍家人”,也有来自客家、福佬地区的渔民,故乡都有着浓厚的龙舟传统。

荃湾龙舟邀请赛-青山合意龙

荃湾龙舟邀请赛-青山合意龙

据陈屹然介绍,以海为家的香港“水上人”,每年最重要的日子不是春节,而是过端午节。在端午节的那个月里,他们可以一起参与龙舟活动,每个地方轮流举办比赛。而这个传统也流传至今,逐渐演变成如今香港每周一区的龙舟比赛。

另据资料显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大澳端午龙舟游涌”起源19世纪,属于当地原居民的活动。百多年前,大澳出现瘟疫,当地渔民用龙舟拖着小艇载着神像在水道巡游,藉此洁净社区,驱除瘟疫。该活动延续至今,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龙舟活动却与其主要参与群体渔民一同没有被主流社会所认识,甚至被当时殖民统治下、推崇英文的香港主流社会贴上了“老土”的标签。

而真正把这项活动带入香港社会的,是香港最早的国际龙舟竞渡赛事创办人之一,被称为香港“渔民之父”的花维路。

花维路

花维路

灯塔守护者帮助渔民融入香港工业社会

花维路虽然家族来自欧洲,顶着一副外国人的面孔,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香港出生的他,将自己中文名取为“花维路”,全因喜欢历史人物花木兰。

二战期间,香港被日军侵占,花维路与许多英国人一同被日军关在赤柱拘留营3年8个月。经历生死的他,婉拒了英国政府的高级公务员任命,选择到横澜岛担任灯塔管理员。

由于彼时交通运输不便,小岛一月只能靠往来船只补给一到两次生活物资。长居岛上,花维路日常生活都与渔民打交道,以物易物之余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跟渔民学了一口流利的“水上话”,也教导渔民英语和灯塔仪器讯号。

花维路与渔民

花维路与渔民

上世纪40年代,上海、广东等“移民企业家”带来的“转移工业化”,让香港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主要发展轻工业。这也给这些水上人带来了压力,长期以物换物的他们,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物价飞涨,很快失去了“自信心”。

作为弱势边缘群体,渔民世代游居海上,日常使用水上话、客家话、福佬话交流。目不识丁的他们,对当时推崇英文的香港社会有着天然的疏离感,也被当时香港上流社会所鄙视。

彼时面对膨胀的人口,港英政府为了提供建造房子的土地,选择在避风塘、将军澳、柴湾等地方填海,让渔民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部分水上人想要转向陆上社会发展,但却在就业、就学、住房等问题上遇到诸多困难。

香港仔避风塘

香港仔避风塘

为了帮助这些“水上”朋友,花维路在1964年成立柴湾渔民娱乐会,团结当地的水上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争取权益。花维路在帮助周边渔民小孩补习英语、数学之余,还自掏腰包为每户渔民的一个小孩提供教育资助,推进他们去政府海事处工作。

之后,花维路更在多个地区成立了这样的非牟利渔民组织,协助渔民解决上岸及转业等问题,同时也供渔民娱乐活动之用。

花维路与柴湾渔民会

花维路与柴湾渔民会

龙舟反映渔民团结拼搏和热爱乡土的精神

据花维路的妻子梁慧中回忆,花维路与渔民联系紧密,“就像融入了渔民的生活”。日常花维路会参与渔民的各项事务,跟渔民一起去探望他们的祖父母、拜祭祖先。每逢端午节之时,花维路更会和渔民一同“扒龙舟”。

“或许是在‘扒龙舟’过程中看到渔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和热爱乡土的精神,花维路想通过举办龙舟赛来帮助渔民找回自信。”陈屹然说,花维路虽然信奉天主教,却非常尊重中华传统文化。

1976年,花维路创办香港最早的国际龙舟竞渡赛事,把渔民这项民俗运动带入了香港社会。他利用自己的身份,邀请了当时港英政府的高官来参加开幕式,也四处奔走为比赛拉资金。

慢慢地,在香港的外国人从参观龙舟,到观赏划龙舟,最后参与划龙舟……龙舟也逐渐从渔民的民俗运动变成体育赛事,跨越阶级的成为社会普遍认可和参与的活动。许多社会精英分子也参与其中,与渔民同舟挥桨。

老外划龙舟

老外划龙舟

“他退休之后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举办龙舟比赛。”梁慧中回忆说。1978年花维路更用水上话,以《苏武牧羊》的曲子填了一首《龙船歌》,来振奋士气。这首《龙船歌》也传唱至今。

陈屹然认为,花维路架起了一条水上人和陆上社会的沟通桥梁。为了缅怀花维路,柴湾渔民娱乐会每年将东区龙舟竞渡大赛中大龙邀请赛的冠军杯设立为“花维路渔民之父纪念杯”。

“渔民是最不忘本的。当年花维路筹钱办龙船赛,有家菲律宾啤酒厂资助了一笔资金,所以现在每年还有一艘龙舟以这家企业命名。”陈屹然认为,无论是对花维路、菲律宾啤酒厂的纪念,还是对龙舟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香港渔民最质朴的情感投射。

用最传统的方式传承中华文化

如今花维路已经逝去,龙舟运动却已成为香港社会热烈参与的一项水上运动。

从今年3月份开始,陈屹然跟朋友架起摄像机,记录下香港一年“龙舟季”开始到端午节赛事高潮的画面。他兴奋地告诉记者,看似发展为体育赛事的香港龙舟,至今仍保留着一系列的民俗传统文化,甚至有许多外国人也参与到其中,祭拜天后、海神,为龙头点睛……

老外为龙舟点睛

老外为龙舟点睛

陈屹然告诉记者,每年的“龙舟季”开始后,不同的渔民会祭拜位于不同位置的天后庙。他所记录的是柴湾渔民娱乐会,会先在港口里面先祭拜海神,然后拖着两艘龙船来到第一站,也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庙——清水湾的佛堂门天后古庙。

清水湾天后古庙

清水湾天后古庙

灯塔项目小组在佛堂门天后古庙里拓下一面书于“本纪咸淳”(宋度宗年号)石碑,上面“古汴”(即“汴京”)“南堂石塔”“三山”等字样,加上其他内容的综合考究,经判断应该是南宋时候的碑文。“台湾目前最早的妈祖庙(天后庙)是建于明万历年间。这也意味着,香港的这座天后庙比台湾的还要早。”灯塔项目成员王玮乐说。

渔民要带上祭品到古庙拜祭天后(也即是“妈祖”),然后通过“掷杯”来判断是否可以举办龙舟竞渡。“三年前香港发生社会风波和疫情,他们连续掷了三次都是‘不行’。今年他们一次就掷出了‘胜杯’,也就是可以举行的意思。” 陈屹然介绍说。

得到神明“许可”后,渔民把装饰好的龙头从船上抬上来进行第二次祭拜。之后,渔民在沙滩上插上旗子,用两艘龙船在海上约200米远的地方,向着天后庙向沙滩上划,来回三次,寓意“三鞠躬”。

“这些文化传统,都与内地一脉相承、与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陈屹然告诉记者,“从每年端午节龙舟活动中,我看到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那种热爱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他们都希望通过最传统的方式,将这一历经千百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南方+记者  陈彧  GDToday记者  陈晨  许晓鑫  发自香港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