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人 小心识别“夏至菇” 谨防误食中毒

韶关市场监管
+订阅

入夏以来

气温高、雨水多

各种野生蘑菇生长旺盛

很多市民群众都喜欢去山里采摘野生蘑菇

特别是“夏至菇”

因味道鲜甜备受喜爱

但是

野外采摘的蘑菇食用起来真的安全吗?

鲜美背后风险高

我市以山地丘陵为主,林区广,雨量充沛,存在可供野生蘑菇生长的环境。正是因为夏至菇味道鲜美,不少市民群众会到野外采摘、食用或售卖,这样容易出现毒蘑菇中毒事件,甚至会出现死亡。而毒蘑菇有很多种,大多数市民群众都缺乏辨别能力。如果在夏至菇周围同时生长着毒蘑菇, 而市民群众又没能辨别出来,采摘夏至菇的时候混杂了毒蘑菇,这样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生长在野外的夏至菇。

通常认为,形状漂亮、颜色斑斓的才是毒蘑菇,但是有些长相朴素的蘑菇其实毒性巨大。在野生蘑菇中,有一些毒蘑菇与可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此外,由于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广东常见毒蘑菇的种类:

灰花纹鹅膏1

灰花纹鹅膏2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粘盖包脚菇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品种多中毒表现杂

毒蘑菇又叫毒蕈,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已知具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400多种,我国约有200多种,广东有100多种。我国含剧毒能对人致死的有10多种,常见毒性强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致命鹅膏)、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仅按中毒的症状就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及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大部分误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伤等严重症状。

据了解,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如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则死亡率高。

不摘不食避免中毒

毒蘑菇的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不随意或“凭经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是遏制毒蘑菇中毒情况发生至关重要的一步。外出郊游期间,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辨别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食用。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如市民在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及视力模糊,要高度怀疑是否为毒蘑菇中毒,须立即就医,千万不能拖延,否则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自我急救可采用催吐方法,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但如果误食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同时,必须妥善保存残留的野生蘑菇等,以便医务人员查清中毒原因和对症治疗。

专家建议

不采摘:外出郊游期间,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买卖: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想要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最后再提醒一句

蘑菇虽美味,但也有可能是毒蘑菇!

切记!

路边的蘑菇不能随便采摘!

来源:韶关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