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成为推动广州市体育、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方案》提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科学确定中考体育分值。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 “素质评价+终结性考试”模式,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5%以上,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青少年体育素养、身心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完善“班—校—区—市”四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建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市、区两级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更加扎实,全市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50所以上,每个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不少于15所,全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350家以上。
为加快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融合新格局,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施方案》从9个方面提出28项具体任务和要求,在研制过程中深入梳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施策。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充足体育课时
《实施方案》提出,应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强调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培养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加强场馆设施利用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小学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安排4-5节体育课、高中每周安排3-5节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在校进行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每周适当开展中等强度以上体育锻炼。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整合体育、教育参赛办赛资源。”《实施方案》强调,体育、教育部门共同规划、发布、组织、管理青少年体育赛事,逐步统一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参赛资格、年龄组别和竞赛办法,建立统一规范的注册平台和注册办法。
同时,建立以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为核心,由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组成的竞赛体系;统筹组织备战全省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强化青少年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监管机制,严防违反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发生。
在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方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教师岗位设置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探索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专兼职学校教练员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教练员可先入职后培训。
此外,整合体育教师与教练员资源,鼓励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同时具备体育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职称,鼓励各级各类体校、社会体育组织的教练员兼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校外体育辅导员;完善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办法,拓展教练员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落实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相关待遇。
打造小初高“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打造“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市、区两级要将公办体校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赋予相应的教育配套政策。各区要加强区级业余体校建设,开展训练项目不少于15个,训练竞赛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挤占、挪用,教育部门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体校在训学生的入学、升学。
同时,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科学制定普通高中体育特长学生自主招生政策,打通优秀运动员升学通道。
为营造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环境,《实施方案》要求规范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强化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建立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随着穗港澳三地发展的日益融合,《实施方案》提出,构建穗港澳体教融合发展机制,举办穗港澳青少年足球赛、网球赛、帆船联赛等高水平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港澳青少年来穗观摩体育比赛、参观体育场馆,鼓励广州市青少年赴港澳参加体育赛事活动;在广州市就读的港澳籍学生参加青少年体育竞赛、申请评定运动员技术等级等方面,享有与广州市户籍学生同等权利;支持开展穗港澳体育师资交流与培训,定期举办穗港澳青少年体育学术研讨会等。
为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大力推动各区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一批体教融合示范点,以点带面促发展,确保2025年全面实现既定的体教融合工作目标。
南方+记者 洪钰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