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万群众参与!2023阳春高流河墟活动带旺文旅经济

南方⁺ 记者

农历五月初四,是阳春市一年一度的高流河墟。6月20日至6月22日,“千年古墟·文脉传承”2023阳春高流河墟非遗文化系列活动在阳春市合水镇高流河畔举办,吸引了超15万人参与。

“高流河墟是阳春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今年,我们紧紧把握文旅市场复苏的契机,写好非遗文化文章,讲好阳春故事。”阳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市将通过深挖文化、非遗、旅游、农特产等本土优质资源,打造一批富有阳春特色的农文旅体融合IP,形成“热点”效应,推动阳春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赏千年古墟,感受非遗魅力

高流河墟是阳春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始为巾帼英雄冼夫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一年一墟期。今年,阳春市紧紧把握文旅市场全面复苏的有利契机,立足“千年古墟”这一品牌,突出“千年古墟·文脉传承”主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爱民精神,写好非遗文化文章,讲好阳春文化故事。

今年高流河墟活动最大看点在于,以冼夫人历史文化题材为载体,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精心策划打造系列文化活动。农历五月初四(6月21日)的活动尤为丰富,举行岭南圣母冼夫人纪念活动、高流河冼夫人主题文化飘色巡游、古代情景粤剧《冼夫人赐福》和现代情景舞蹈剧《集市嬉戏》等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精彩文化盛宴。

其中高流河冼夫人主题文化飘色巡游分为醒狮队、冼夫人文化方队、阳春历史名人方队、传统文化方队等9个方队,演职人员规模超过200人。古代情景粤剧《冼夫人赐福》生动展现千年前冼夫人在阳春当地练兵演武、举办墟市的历史事件,展示阳春民俗文化与各色农特产品,弘扬爱国爱民文化精神。据说,高流墟期当日,竹器、木器等物品放到高流河水中浸一浸永不被虫蛀,小孩在高流河里洗澡会体魄强健、不生痱子。现代情景舞蹈剧《集市嬉戏》正是反映这一美丽传说,展现孩子们拿着竹制品在河中浸泡、嬉戏游玩的场景。

“竹编”+美食,带旺文旅经济

各式各样的竹木藤器是古墟上的亮点之一,河道两旁汇集了自编箩筐、竹筛、菜篮、自制竹椅、扁担、梯子等各式各样的竹木藤器,以及当地的农特产品、日用百货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有市民的身上就背着竹椅、手上提着竹篮,收获了满满的战利品。

本次高流河墟共布置集市摊位约500个,其中展销各镇街农特产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阳春乡村振兴,并举办竹藤编织工艺品展销会,邀请了市内外逾百家竹藤编织企业(作坊)参展,企业通过现场手工编织展示、自由互动交流、巡展和签约等活动,展示竹藤编织工艺品的魅力和特色,现场签约竹藤编织产品金额2900万元。

此外,阳春芋头糕、岗美腊鸭、岗美毛蟹、春湾板栗、石望腐竹等各类本地特色美食、农产品也受到群众热捧。“赏千年古墟,品阳春美食”成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千年古墟·文脉传承”2023阳春高流河墟非遗文化系列活动作为今年阳春市端午节系列活动的首场重头戏,与广东省龙舟邀请赛(阳春)、首届盛夏汽车展销会、荷花旅游文化节等组成大合奏,打响具有阳春特色的农文旅体融合IP,全面讲好阳春故事,让阳春走向更多人,让更多人走进阳春。

延伸阅读

高流千年古墟是当年冼夫人的部队出征凯旋举行盛会的地方。当地村民为了纪念冼夫人的功勋,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盛会,把当地的竹木制品带来这里交易,逐步形成了一个古墟。古高粱人在野外交易当地的竹木制品还有特产,这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当地每年举行高流河墟,就是把这个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弘扬这样的非遗文化。

高流墟的开创以及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558年(陈武帝永定二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如今,被列入广东省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流河墟是阳春市持续打造的重要文旅项目。

一年一度的高流河古墟充分融入了非遗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自古至今一种历史文化的绵延。近年来,高流河墟加大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方便市民游客旅游,推动文旅产业复苏。

近年来,阳春市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动农文旅体融合,打造以文塑旅新标杆。高流河墟于2009年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黄智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