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东莞|桥头,当孩子们都打起莫家拳

文化莞家
+订阅

今日夏至,一年过半,暑气蒸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凉风荷香,树影悠然。

东莞桥头镇的夏天,也迎来了接天莲叶的无穷盛景。

莫家拳第六代传承人莫锦满,走过游人如织的莲湖公园。和我们聊起刚刚上线的微电影《莫家拳》。

几十年的岁月变迁,并没有让桥头这一项传承式微,反而在潮流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有了更广泛的普及和更新的发展。

年过四十的莫锦满,是第五代传承人莫柏许(人称许叔)的徒弟,也是桥头镇第一小学的体育老师。

他至今还记得幼年正月十二,在大洲村看老师傅们打拳的场景。这份孩童时期种下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直到三十岁认识许叔后终于得以释怀。

极高的天赋加上勤学苦练,让莫锦满成为许叔钦点的得意门生。如今,他和当年的许叔一样,立志将莫家拳教给桥头镇的孩子们。

在桥头镇第一小学,莫家拳已经成为了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我们抵达校园的时候,正逢武术队训练。孩子们跟着莫老师一拳一脚,笃定认真。六月下午的骄阳似火,汗水顺着孩子们的脸颊,流淌下来。

01

从保家卫国到强身健体

白T恤、黑裤子、红腰带,无论严寒或者酷暑,曾经在桥头文化广场,有一位义务教学徒的老师傅。拳腿打得虎虎生风,年过古稀却依然孔武有力,这就是第五代传承人莫柏许。也是当年在桥头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许叔 图片来源:悦读桥头

不输岭南其他区域,桥头镇历史上也是练家子的发源地。曾“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而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的莫家拳,在桥头,至少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许叔曾在采访里说过莫家拳当年的传奇。水上漂、轻功都是确有其人,只是后代不得而知。

许叔从12岁就开始学拳,当年拜过两个师傅,一个是莫丁贵,另一个叫做莫敬湖。莫敬湖被誉为广东武术五大教头之一,

也是莫家拳的第四代传人。那本赫赫有名的《莫家拳棍谱》,就是敬湖师傅传给许叔,如同武侠片里的武林秘籍,许叔嚼烂背透抄写下来,才能得以流传至今。

比起其他拳法,桥头莫家拳更注重腿法棍法,以及身体的灵活性。素有「一腿抵三拳」的说法。更极其善用生活物品当作武器。

回溯起动荡的年代,拳师们农忙时也要下地干活,他们随手可得的农具,就成为最顺手的武器。双刀、单刀、锄头…当敌人来侵犯自己的家园时,甚至翻地用的耙也是趁手的武器。

「根据武器的不同,莫家拳有对应的武功路数,实战中十分多变。」

串花拳、穿心脚、后蹬脚,虎爪、鹤嘴……莫家拳共发展了20多种套拳,四套徒手套路、棍法,和太极十三剑。

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不再需要拳法来保护自己,威震八方的拳师越来越少,会拳的后生仔更是屈指可数。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学到拳法,为了拳法可以真正传承下去。

许叔做了一件颇为称道的决定——义务为年青一代传授莫家拳。

不仅不再只传“莫姓人”,更破除“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开门迎客,广收门徒。

|许叔教学 图片来源:悦读桥头

许叔曾说过——「最开始创立莫家拳,主要目的是让本村人在与外村人打斗不吃亏。现在和平了,主要作用则变成了强身健体。」

2007年,许叔带着老师傅们重新走进校园。也正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极其热爱莫家拳的年轻人。

02

从村头到课堂

追溯起来,莫家拳进校园是很早就开始在践行的事情。据莫锦满老师回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桥头镇的孩子们就可以在校园里练习莫家拳。

自从许叔破了传承的「规矩」,莫家拳再也没有了门第、性别和家族的束缚。

「只要你想学, 我们就教。」莫锦满至今回想起师傅的决定,都觉得感激。只可惜后来的十来年,莫家拳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2007年前后,才重新在孩童面前闪闪发光。

那一年,许叔和几位老师傅,带着莫家拳走进小学。也正是那个时候,在桥头镇第一小学当体育老师的莫锦满,终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这个深藏在心底几十年的宝藏。

当时莫老师刚过三十,但因为从小练举重,底盘稳,有天赋。再加上一腔坚韧和十足的热爱,许叔很快可就看中了这个勤奋的年轻人。

苦练苦练再苦练,莫锦满童年的梦想得以照进现实。他的努力和天赋,让他成为了许叔之后第六代传承人,也将莫家拳教给了越来越多的新一代。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上手,他和许叔还根据孩子们的普适性,一起新编了校园教材《莫家拳少年团体拳》。以前09年我们推的是《莫家拳少年团体拳》,然后去年开始推新编校园教材《莫家拳操》。如今,在桥头镇至少六所学校,每个学生都会打上一套莫家拳。

许叔曾说——「尽管学的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但起码这些学生还能知道桥头的莫家拳曾经威震四方。」

莫锦满也和我们聊起微电影《莫家拳》,说起如今莫家拳的精神内核,也和时代的发展不谋而合。

在莫锦满当顾问的《莫家拳》里,这套拳法不再只是让人振聋发聩的擂台赢家,而是成为了老少咸宜的强身拳法。

半个世纪前,村民们用锄头用农具打出一片天地的莫家拳,如今用更积极的方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03

从菜鸟到拳姐

所以,细数起来。从桥头走出去的莫家拳后代已然千千万。尽管如今都在五湖四海,但这颗种子在他们心里已经发芽长大。

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学武术学拳似乎应该男生居多。但在桥头还真不一样,包括我们去探访的当日,放眼看过去,女生占据了一半以上。

「女孩更灵动,也很能吃苦。」莫锦满老师谈起一个女学生,是当年桥头一小武术队的队长。不仅在学校时表现优异,即便毕业之后也一直和莫老师联系,自己坚持练习莫家拳。

后来在广州读大学,更在大学开办了莫家拳的社团,把这一国家级非遗带到了大学校园。

她很自豪地跟莫老师说,大学里,大家都叫她一声「拳姐」。虽说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话,但莫锦满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桥头一小的武术训练场,我们还见到了不少未来的拳姐,这支看似很不起眼的校园武术队,跟着莫老师一招一式,在烈日下练拳。

孩子们眼神坚定,心中都憋着一股劲。低调不张扬,但心中有大格局,也正是桥头镇的精神所在。

此时此刻,正逢桥头荷花艺术节。我们和莫锦满老师也去到了莲湖公园。傍晚黄昏,暑热退去,人们开始三三俩俩出来赏荷。

濯清涟而不妖的小荷探出头,莫老师在荷花的映衬下开始打拳。见证了桥头诸多时代变迁的莲湖啊,看着沉下心的莫锦满,一抬腿,一挥拳。

恍惚间,老师傅,年轻人,拳姐,小学生,全部涌现到面前,竟而,有点湿了眼眶。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