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岭南名郡韶关历史悠久,文明古老,人文荟萃,风光绮丽,多姿多彩。在岁月的长河里,美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交汇,给韶关的美食文化留下深刻印记。
为帮助读者认识、了解韶关美食,南方+记者和通讯员深入实地,采写、拍摄了“韶关美食”系列文图视频,梳理介绍韶关传统美食与入驻韶关的外来美食,展示韶关饮食的开放包容,美食互鉴和文化交流。首篇全媒体报道今天发布,接续报道陆续推出。敬请垂注。
(韶关美食①丨粽子飘香二十载,用足物力和人工)
韶关美食①丨粽子飘香二十载,用足物力和人工
韶关人爱吃粽子,一年四季,任何时节,在韶关人的一日三餐中,都有机会吃到粽子。要问老韶关人哪家粽子做得最好,答案众说纷纭:或答北直街口的手臂粽,或曰二市场内万家乐小店的裹蒸粽,或说温馨食店的咸肉粽……韶关做粽子的店铺林林总总,不可胜计。此外,还有韶关人家里自己包的粽子,虽然家家户户用料各异,或甜或咸,但家庭温暖蕴含其中,美味更不用说。
端午在即,韶关市武江区米皇裹蒸粽店内,不少食客迫不及待地吃起刚出炉的粽子,黄色的糯米散发着粽叶清香,糯米、绿豆在高温的蒸煮下口感细腻,粽子内的五花肉经过5个小时以上的蒸煮已经软烂,融化的油脂渗入冬菇、虾米、蛋黄等材料中,小小的一个粽子,融合众多味道,让人流涎。
“忙到踢晒脚。”做粽子20年的店主黄老板积攒了不少熟客,在与客人寒暄的同时,他已迅速将几袋粽子打包好,交到客人手上。黄老板介绍,端午节前这段时间,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目前每日做出来的粽子数量2000多个,供不应求。
店铺门前有两个煮粽子的炉子,每当黄老板打开盖子,粽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门前架子上的一串串三角粽如珠帘垂挂,桌面上摆放着的裹蒸粽在灯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黄老板介绍,以往端午节大家都比较喜欢买三角粽,近年来买裹蒸粽的街坊多了起来。“裹蒸粽的馅料更丰富,大家现在对味道要求高啦,端午节裹蒸粽也很好卖。”
老板娘向女士在打包好一名顾客预订的粽子后,赶紧将材料端出来包粽子,希望能将粽子准时、保质保量地交到顾客手中。
“包裹蒸粽的材料一般有糯米、绿豆、五花肉、海鸭蛋、瑶柱、冬菇、虾米等。”谈起粽子材料时,老板娘了如指掌。她介绍,这段时间,他们店里每天早上四点钟就开始洗粽叶,切五花肉,准备其他材料,“一天下来基本没有停过。”
老板娘将满满几大盆材料端出来后,将粽叶码好,放在模子上,接着如同药房先生抓药一般,从一旁的几个大盆中依次抓取材料。工多艺熟,她根本不需要借助电子秤来称量材料的分量。在原料放好之后,她挑起一旁的棉线,只见几下翻飞,一只捆得扎扎实实的粽子就已放在桌面上。
粽子包足数,黄老板便打开炉子,将成捆的粽子放入,让粽子在炉中蒸煮近5个小时。在这5个小时里,馅料的味道被“逼”出来,粽叶的清香也渗进糯米中。
不少街坊路过店门口,都会和老板寒暄几句,或是驻足与老板聊家长里短。店里弥漫的除了粽叶清香,还有人情味的厚重。来来往往的顾客中,或许不少人是这家店的知音。“我家离这家店子挺远,今天是特意过来买粽子。”市民谢女士说,几年前就听朋友说这家店的粽子很好吃,现在经常过来买粽子,已成为这家粽子店的铁杆“粉丝”。
“我做粽子二十年咯,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凭良心做事,食材新鲜,以质取胜。”黄老板说,制作粽子并不复杂,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对原材料严格把关,有耐心去做好每一道工序。“我们永远会站在顾客位置,为顾客着想。”
【策划】蒋才虎
【撰文/图片/视频】曹伟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