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围龙屋敬铭堂门前,年过七旬的老人黄影芹端着一盆鹅黄色的南瓜花坐在石门槛上,一点点用手撕去花托,她准备中午做一道炒南瓜花。她身边,两岁孩童和小狗在玩耍,笑声不断……
这是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赤岭背,连片古民居十二联楼大门前的一幕。
“十二联楼”里建筑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是笃敬楼。
在山环水抱的高思村,绵延铺开的十二联楼,数百年来,住着100多户人家,许多老人都过着跟黄影芹一样平静祥和的日子,他们在老屋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老去,继承着祖上留下的屋产,传承着客家人崇文重教、兄友弟恭等优良传统。
高思村的十二联楼各具特色,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华美精致,有的朴素典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客家建筑的魅力与客家匠人的智慧。历经百年沧桑,这些建筑依然坚固如磐、风范犹存,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不是寻常百姓家”的传奇故事。
缘起
何祖婆来此定居并发扬中原文化
“高思一锅汤,黄李盘中装。”诗中的“一锅汤”便是指高思村,由于村庄的地形宛如一口朝天大锅,村中主要以汤姓为主,因而被称为“高思一锅汤”。
关于村名的由来,他们世代传颂着在这里开基的何祖婆的传说,甚为感人。据介绍,汤氏始祖何氏系益隆公布政使司夫人,何氏出身望族,自幼喜读诗书,知书达理,相夫教子,深得人们敬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益隆公夫妇携子自中原南迁,带着中原文化和后代一路走来,寻找合适的定居点。
“待过长汀时,夫妻因战乱失散,益隆公最终定居长汀,而何氏祖婆继续与管家盘氏结伴南行,经镇平、蓝坊再跨越高山往东迁徙,越过现程官村后见地势豁然开朗,东西各有两小河往东南汇流,中间地带宜于发展,遂在中心屋现址建祠堂定居。”蓝坊镇高思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汤何元说,何祖婆来到高思定居后继承中原文化,秉承祖训,开疆辟土,善待村民,热情接待往来过客;并设立私塾,教化村民、子孙;完善沟通村落间的道路,在泉水河上建“泉水桥”便利两岸交通,使成州界间交往的通衢。
行走在十二联楼,仿佛走进了桃花源。徐志宝 摄
新中国成立前,活跃于闽粤赣间的挑夫行商,多由此路过或歇脚,带来海产或带走山货,他们的队伍成为偏僻山村的一道风景。往来过客中,何氏特别厚待江西堪舆师高氏师徒,得其指点,中心屋祖祠种下古榕,结下深厚的友谊。
“当时,该村尚未有村名,有一天,何氏携村中各族名人共同设宴送别高氏师徒,席间商讨为村命名的事。”汤何元说,大家各抒己见后何氏认为,“吾每思能得此福地繁衍子孙,发扬文化,乃众人扶持和高人指点之果。吾人当饮水思源、感谢高氏师徒,村名以‘高思’为佳”,众人皆叫好。
自此,正式将村名定为“高思”,历数百年而从未有变。
高思村祖祖辈辈崇文重教,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村民有“唔读诗书,有目无珠”“卖谷卖猪,也要供子女读书”等说法,只要子女向学,父母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
旧时,各房父老为了鼓励学生刻苦读书,指定有“学田”“学谷”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中学毕业后可以领到“学谷”。高思村老人、学者汤国云老人曾回忆说:“我考上了中学,领到有近200斤的谷,这是对我们学子积极求学的一种鼓励。”
据悉,该村先后设有私塾智仁学堂、景程轩学堂、敦仁楼私塾、老实堂私塾、梁下私塾、小德草庐私塾、狗打坑学堂。以教习三字经、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为主。这也是高思村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
兴盛
七楼二居一舍二堂组成连片古建筑群
行走在十二联楼,仿佛走进了桃花源,每一座屋子都是一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画面。
敬铭堂门口的荷塘里,荷花粉红色的花瓣包裹着若隐若现的金色花蕊,花瓣层层叠叠,白里透红,娇艳动人;铭心楼门前的稻田已经显出点点金黄,稻穗随风摇曳;创修楼里,一群老人正悠闲地打牌聊天,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这七楼二居一舍二堂十二楼的连片古村落建筑群,被称为进士第“十二楼”,沿高思西线公路从侨兴中学而下到范屋村前,就可看到依序排列着敬铭堂、笃敬楼、创修楼、铭心楼、迪光楼、联新居、深造之舍、笃庆楼、裕榕楼、添庆楼、惕成居、缵绪堂等明清时期建的大屋。
在这10多座古民居中,最有特色当属进士第联新居,大门由花岗岩石雕成,门楼上斗拱飞檐,有五福临门的穿花木雕和龙凤呈祥、麒麟、狮子等吉祥瑞兽。
屋内有五福临门的穿花木雕和龙凤呈祥、麒麟、狮子等吉祥瑞兽。徐志宝 摄
联新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为当时高思村的进士汤用巨所建造。其由堂屋、横屋、后花园、门坪,以及门前半月形水塘组成,一共有60间房,是典型“两堂三横一后花园”客家围龙屋。
跨过门槛,走进屋内,便看到上堂贴着大大的红双喜,据村里人介绍,这里不久前刚举行过婚礼。传统的客家人但凡有重大活动,都会回到祖屋来举行。这里承载的功能就像家族里的大型会议室和宴会厅。
“汤用巨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幼读蒙馆,熟读群书,精通经史,26岁中进士,后受咸丰皇帝面诏,钦加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高思村党总支部委员黄继萍说。
联新居的左边是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迪光楼。在高思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平水岗的菜,高楼的碓(舂米的工具),迪光楼的妹”,意思是平水岗种出来的菜香甜可口,高楼里人们排着队去舂米,而出自迪光楼的女孩是又漂亮又有出息,由此可见村中人对迪光楼走出去的后辈是高度肯定的。
迪光楼为三堂二横围龙屋,因家族中众多后裔侨居海外,也被称为“华侨之家”。走进迪光楼大门,一扇金粉雕花屏风格外引人注目,因年代久远,屏风已褪去了昔日的色泽,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龙凤呈祥、梅花、玉如意等雕花栩栩如生。
“这是‘十二联楼’里建筑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笃敬楼。”黄继萍边走边介绍,这座始建于1840年的围龙屋,一共有10厅9井120间屋。据介绍,近几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因而被誉为“大学生之家”。
不仅是笃敬楼,高思村几乎每座大屋都人才辈出。在镇平建县初期,明崇祯十五年(1642)汤应龙中壬午科举人,虞南司理,他与太史李士淳门人孝廉、邱慎泰等讲学唱酬,一时文人荟萃。
清咸丰六年丙辰科与钟孟鸿同科进士汤用巨,丙申科武举汤佰献,清雍正举人汤胜,台湾中营守卫、汤昭璘,清嘉庆五年庚申科举人汤在田,清光绪年间举人等中式举人15人,还有秀才汤卓云、汤效烈、汤仁芙、汤日垣、汤道岩等30多人。而近现代在政坛、教育界、文艺界、商场上的佼佼者中更不乏高思人。
2013年,高思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村。2015年,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机构评为广东省古村落村。
如今,进士第虽经百年沧桑,依然完整地保留下来。铭心楼和联新居门前的桅杆石柱依然见证着进士举人的风采,连片的古建筑群虽然清幽,但屋内都还有老人在居住,袅袅的炊烟腾空而起,充满人间烟火气。
发展
“稻花菜”轮作百年梯田焕新生
古老的“十二联楼”静静地地伫立着,历经百年沧桑,古韵犹存,而周围的山、田、水却在不停地变幻着,因季节而变颜色,因时间而变大小,更因人为而迎来新的生机。
眼下是高思百年梯田的抛秧时节。徐志宝 摄
今年春天,高思梯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高思梯田至今有百年历史,曾因路窄难行、作业难度大等原因一度撂荒。去年,从中山市引进的药食同源企业落户高思村,并积极探索发展“稻花菜”轮作。经过翻犁复耕,播下的油菜种子,在阳光雨露滋润下,长成一层层、一片片齐腰的油菜花,仿佛让梯田穿上了耀眼的金黄色连衣裙。
一时间,车流如龙,人如海,花如洋,蜂蝶流连忘返,目光和照相机配合,摇曳在花海丛中,让整个山村动起来、活起来、舞起来,为乡村经济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曾经撂荒了有20多年,去年我们公司流转过来。第一个项目种了一茬油菜花,从现在开始种植水稻,种的是最新品种的19香丝苗米,产品全部由保利粤湾公司订制,售给粤港澳大湾区客户。”鲜绿田园现代农业公司总经理汤思权说。
随着花海一同被挖掘打造的还有该村的一批特产——高思米酒、油菜花(菜籽油)、“药食同源”蔬菜、水稻、玉米、蜜柚,经过包装、推广,它们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村民、政府、企业携手谋划、生产、提质增效,拉升着乡村收入增长点。
6月,保利物业粤湾公司与梅州市鲜绿田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农产品供应生产合作签约仪式在梯田举行。据了解,保利物业粤湾公司将与梅州市鲜绿田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在蕉岭县建立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拟投资1亿元,分3期投入在5年内完成,规划建2000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
蕉岭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古育辉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合作,推动实现产销无缝对接,借助央企渠道的“舟船之力”,推动蕉岭优质农产品“融湾入海”。
目前,鲜绿田园现代农业公司与保利物业粤湾公司签订农产品供应生产合作协议,并在高思村共同建立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搭建起从产地到社区的渠道,实现优质农产品直供大湾区11个城市的百余个社区。
“这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接下来,高思村将依托百亩梯田这一载体,把‘药食同源’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同时开发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消费场景和产业园,推进文旅农旅融合精品线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保利物业粤湾公司助理总经理邓维欢说。
盛夏时节,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群勤劳的农民正弯着腰将秧苗插进稻田里,清澈的泉水从渠中流下,灌溉着这一片田,田里清晰倒映着蓝天白云,一幅田园山水画跃然水面,不远处,十二联楼如老人般静静眺望着这里的勃勃生机景象。
链接
高思明月古道:
古时闽粤赣交通命脉
“粤省腹地,山脉绵亘,道路崎岖,鸟道盘纤,羊肠迫隘”,这是当地一个山村族谱里对客家迁徙古道“明月古道”的形象描述。蕉岭(古称镇平)是客家古道上的重镇,作为客祖南迁和“粤盐赣米闽茶”流通的中转站,“明月古道”一度是闽粤赣交通命脉之一,维系着一方的生计。
“明月古道”的源头位于高思南山岌顶的古道獈口,那有一座碑刻,上面刻写的古代古道整修捐资人的芳名已模糊难辨。古道由石块铺成,宽约1米,还保留着原始的模样,两旁是四季常青的马尾松林,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古道随着山势,呈“之”字形向上攀升,坡度超过45度。
根据专家考证,这条古道始于西晋末年,是中原人向南迁移到达蕉岭、潮汕等地的必经之路,距今1600多年。到了明崇祯年间,明月古道成为“粤盐赣米闽茶”的重要栈道,食盐、粮食和茶叶等商品在这里中转,因路途迢迢,商人们往往趁月赶路,故而得名。
据介绍,这条古道,上通福建武平、上杭,横接江西寻乌、赣州等地,下至潮州、汕头,高思村是明月古道的入口处,可谓“一线牵三省”。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萍
通讯员 廖静宜 徐志宝 刘宇
供图 徐志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