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一起“打卡”广东4座北回归线标志

南方都市报
+订阅

2023年6月21日,夏至。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万物至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此后,太阳的直射点就不再北移了,而是掉头往南移,白昼将一天天变短,夜晚则渐渐变长。可以说,夏至是全年一个具有节点意义的节气。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跟着我们一起去“打卡”广东省内的4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了解一下这条让太阳转身的线吧!

北回归线上少有的绿洲

在我国境内,北回归线穿越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长达2000多公里,其中广东境内的回归线约占三分之一。

北回归线深刻影响着其穿越地区的自然地理现象。从全球来看,北回归线上大都是荒漠带,但广东是个例外。受特殊地形地貌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广东常年植被茂盛,是全球北回归线上少有的绿洲。

就算是与国内被北回归线穿越的省份相比,广东也有点与众不同,是唯一同时拥有森林生态系统、地下河生态系统、大型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

而且,在目前我国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中,位于广东的就有4座,数量最多,分别位于肇庆封开县、广州从化区、汕头市金平区和南澳岛。其余7座则位于台湾(3座)、广西(2座)和云南(2座)。

真真一个大写的显眼包!

封开县北回归线标志塔:大陆首个

广东4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中,建成最早的要数肇庆市封开县的,它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北回归线标志塔。

这座标志塔建成于1984年6月21日。没错,连建成日期6月21日都是精心挑选的,就在夏至这一天。塔顶部是一个直径为62.1厘米的铜球,这个数字也是对应夏至。可以说是很用心了!

广州从化北回线标志塔:国内最高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塔建于1985年8月19日,虽然时间上比封开县的晚,但它却是我国境内北回归线上规模最大、最高的一座塔。这座标志塔高23.5米,与回归线的纬度数字一致。

塔顶是一空心铜球,游人进入塔内参观,可以从塔心及铜球中的圆洞仰窥苍穹。此外,标志塔既可供游人欣赏又能使人在塔身南北两侧分别领略到温热两带的异趣。

如果巧逢夏至这一天的正午12点26分左右,太阳正悬在塔的顶端,人立塔中,看不到自己的身影,也就是人们常言的“立竿无影”的有趣景象。

汕头两座:一山一海、东西呼应

汕头有两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一个位于山上,一个位于海上。一山一海,东西呼应,成为汕头市新景观。

山上的那座位于金平区莲塘村鸡笼山南麓,1985年动工,1986年竣工。1994年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座位于南澳县青澳湾北回归线广场,名为“自然之门”,是迄今我国建成的第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为什么叫“自然之门”呢?它在设计上又有哪些别处心裁的地方?它的设计者郑少文这样解说:

《自然之门》雕塑采用汉字“门”字进行演变造型,每一个建筑尺寸都有它的特殊意义所在。两根柱子都有悬臂,短臂长3.21米,长臂6.22米,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9.23米,球体离地面12.22米,四个数字刚好对应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日期,四季生生不息的含义完美呈现,同时也呈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而两根柱子的夹角刚好是23°26′,正好是北回归线的纬度,底座两层方台形成中文“回”字,表意北回归线和呼吁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之心的“回归”。中国人向来注重“回归”,中国人提出天人合一,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在强调人跟自然的和谐。

南澳岛“自然之门”设计采用汉字“门”字进行演变造型,球体半径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日),从底座到球体高12.22米(对应冬至12月22日);两边门柱所倾斜的角度正好对应北纬23.50。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IC供图

【知多D】

夏至,如何养生?

夏至期间,夏季版图向东北、西北等地扩展。华北平原晴热天气居多,华南地区闷热难耐,同时南方暖湿气流活跃,梅雨带在江淮到江南一带摆动,多地进入全年中最多雨时段。

夏至的到来通常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到了,人体代谢此时也最旺盛,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腻、难消化的食品。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那夏至节气,我国南北方的应景美食有哪些?

冬至饺子夏至面: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一般夏至时节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麦粽”与“夏至饼”:夏至节气,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此外,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称“夏至饼”。

凉食:在广东,人们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来解暑。


统筹:胡群芳 关健明 金国华

文案:刘兰兰

插画:金国华 原毅

资料来源:人民网、封开县政府官网、南澳县政府官网、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中国天气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