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这样吃粽子更健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订阅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至

各种各样、多种口味的粽子治愈了我们的味蕾

很多人在享受美味的时候

并不知道其实吃粽子也有讲究

由此,我院脾胃病科医生对此却有叮嘱

一起来看看

叮嘱一:粽子挑选攻略了解一下

端午临近,中国人的餐桌上总要有一个位置留给粽子。近日,无论是包装精美的粽子礼盒,还是口味多样的手工粽,都销售火爆,深得市民喜爱,节日氛围直接拉满。

我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赵静指出,粽子作为传统食物,其好处也是可圈可点的。粽叶中含有多种天然芳香类物质和挥发油,能起到提味增香的作用,和糯米同煮后就形成了粽子特有的香味,同时糯米富含维生素B1及B2,两者结合,适量食用具有改善食欲、恢复体力,有益于心血管健康、记忆力提高及预防感染。

但是需要想要享受到这些好处,要挑选好粽子。

看粽子的“出身”

要选择资质齐全,储存条件较好,符合卫生要求的正规超市和平台,以及信誉度较好的网店购买。不要图便宜而选择无质量保障的地摊和流动摊贩购买。在选择时,仔细看包装上是否有SC食品安全标志,是否有正规的厂名、厂址、联系电话以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成分配料营养标签,且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

看粽子的“长相”

首先从粽叶的颜色上来区分粽子的健康度,如果粽叶颜色比较碧绿,即为“返青粽叶”,食用对人体有害。

如何识别是否为“返青粽叶”

一是看粽叶颜色,正常粽叶经过高温蒸煮,颜色会发暗发黄,而“返青粽叶”煮后仍青绿诱人。

二是闻味道,正常粽叶煮过后有较浓的清香味,“返青粽叶”煮后有淡淡硫磺味;

三是看水的颜色,正常粽叶煮后水呈现淡黄色,“返青粽叶”煮后水变绿。

其次是从形状上选择,看粽角是否端正、包裹是否紧实、外包装有没有破损外漏或涨袋等现象,如粽角不端正,则非手工制作,包裹不紧实,有破损或涨袋,则易造成细菌侵入从而引起变质,还要闻粽子是否有异味,清香味浓郁的粽子风味更好。选择时要细心观看,谨防买到变质粽子。

按需购买,合理存放

粽子分新鲜粽子、速冻粽子、真空包装粽子,保存时应该分开存放。新鲜粽子要放在冰箱冷藏室,冷藏室的温度宜为4-8度,存放时间最好不超过3天,存放时用保鲜袋装好,防止串味。速冻粽子必须存放冷冻室,温度为零下18摄氏度左右,保存期限一般为三个月,不适宜长期保存,时间久的话就容易变质,变味。真空包装粽子可常温下保存,市面上多标明可保存6个月或9个月,但打开以后依旧要放到冰箱里面,避免变质。

叮嘱二:时间有讲究

什么时间吃粽子最健康?

先说结论:粽子最好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为宜。午餐时,往往是肠胃道“战斗力”最强的时刻,有利于粽子的消化。

早晨是人体胃肠道功能最弱的时候,一旦进食了过多粽子,会刺激胃酸分泌,从而出现反酸、烧心、恶心等不适症状。

另外,晚上睡觉前也尽量不要吃粽子,以免因消化不良导致晚上躺下时,出现胃食管反流或失眠多梦。

如果一定要在晚餐的时候吃,最好吃完后做一些散步、快步走等活动,便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

叮嘱三:数量有讲究

粽子一天能吃几个?

粽子虽然软糯可口,但大都黏度较高、不易消化,热量也不低。比如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饭,热量约为400~500卡路里。

所以,建议朋友们吃粽子不可贪多。即使是小粽子,健康女性一天也最好不要吃超过3个,健康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粽子大都用糯米做成,黏度高、不易消化,老人小孩尽量少食用。

叮嘱四:粽子趁热吃好消化

作为一种常见的主食,糯米的营养成分和大米并无太大差异,主要成分都是淀粉,只是口感有所不同。而口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淀粉类型的不同。

淀粉从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主食中的直链淀粉偏多,口感就偏硬,而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占到80%以上,就比其他种类的米更黏一些。专家指出,黏乎乎的糯米其实是更好消化的,因为糯米中的支链淀粉更容易糊化,人体消化系统在分解这种淀粉时,其水解消化的效率也高,吸收速度较快。”

不过,“糯米不好消化”的说法也并非错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就可以察觉出,刚蒸好的粽子吃起来软软糯糯,而冷却之后就变得很有嚼劲,这是由于淀粉老化回生,粽子的口感韧性增强,这时往往就不易消化,特别是经过打捶等方式的冷加工糯米食品,质地紧密,消化酶难以分解,多吃很容易导致胃胀等情况。

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刚出锅的糯米饭、糯米粥等都是健脾养胃的食物。但值得提醒的是,即便如此,糯米也不能多吃!因为还要考虑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升糖指数。

赵静提醒,糯米本身就属于高升糖指数食品,高于普通大米,蒸煮后还会更高,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糯米是比大米更不建议食用的多糖食物。对于普通人来说,想吃粽子、汤圆等由糯米制成的、口感软糯的食物,最好趁热吃,且不要加太多的糖、盐、油等,对胃还是友好的。

叮嘱五:四类人吃粽子要上点心

1.胃肠功能低下者要趁热吃

做过胃肠道手术的患者,胃肠动力排空较慢,不宜吃粽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群,自身存在胃肠排空动力障碍,食用黏性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吃粽子时尽量充分加热,吃完后不能立刻喝冷水,避免因糯米遇冷易凝结,而导致消化不良和腹胀。

2.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甜粽

用糯米做的粽子,确实是一种高GI(升糖指数)食物,但任何食物产生作用都不能忽视“食用量”。

加入了蜜枣、豆沙等食材的甜粽含糖量高,有些居民有蘸取白糖吃粽子的习惯,这会对患者血糖波动造成影响。

其实,无论是否加入糖分,粽子都是高血糖指数食物,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不可多吃,吃粽子前可以先吃些蔬菜,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对于糖尿病人群,单日食用量不建议超过50克,尽量选择“五谷杂粮粽”,分次食用,同餐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

3.心脑血管疾病不宜食肉粽

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这类粽子热量高,患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人群不宜食用。有胆囊疾病和高血脂等人群不适合食用含有蛋黄和肥肉的粽子。

4.老人和儿童吃粽子应切小块儿

粽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若不小心稍微多吃了一些,就极易造成消化不良,所以老人和儿童应尽量选择吃小粽子,并且用勺子分成小块,细嚼慢咽。尤其是甜粽,儿童可能会贪吃,需要严格控制摄入量。

另外,既往曾有过多次因吃粽子引起意外窒息的报道。老人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吞咽功能弱,吃粽子这种黏食时要格外警惕,此外在吃之前,还要先去掉枣核。

吃了粽子,一部分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觉胃里胀满,或者感觉太腻、食欲不振。因此,在吃完粽子一小时后,爱喝茶的朋友可以喝点绿茶、红茶或普洱茶,也有解腻助消化的辅助作用。

倘若吃完粽子后,不适感无法缓解,且腹胀腹痛逐渐加重,出现呕吐或腹泻、反酸烧心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

科室介绍

脾胃病科(消化内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由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消化内镜中心三部分组成。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同时拥有一支专科经验丰富的护理队伍,科室人才梯队合理。

我院脾胃病科消化内镜中心设备先进,包括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染色内镜(NBI/染色剂)、放大内镜及C13、C14呼气试验检测系统。目前可开展常规普通及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息肉切除、急诊内镜下止血和C13、C14呼气检测筛查幽门螺旋杆菌等。

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胃肠镜检查及治疗,脾胃病专科门诊周一至周六开展。脾胃病科住院部设立床位20张,配备了先进的心电监护、呼吸机、除颤器、微量泵、心电图机等仪器设备。针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等开展了极具中西医特色的临床诊疗实践和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对消化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舒适、更优越的医疗服务。

专家介绍

陈冠林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广东省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留学澳大利亚Wollon .Uni 获硕士学位,受聘广东留学人员联谊会广东欧美同学会理事,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分会常委。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劳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骨痿、骨痹等)。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二上午、周四上午二楼内科3诊室

江家赞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 :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从事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消化内科。可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各一项,参与各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出诊信息

总院: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张义荣

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 :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肿瘤方向,从事内科专业10余年,2015年进修胃肠镜,可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临床常见疾患,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肝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肠癌、肝癌等,致力于研究中医药改善肿瘤晚期患者生活质量。主持参与厅局级以上课题多项。学术论文多篇。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五上午二楼内科3诊室

孙德宣

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广东省名中医陈瑞芳教授,热衷中医药事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整合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学会中医脾胃消化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临床常见疾患,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胰腺炎等。可熟练开展胃镜、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二下午、周六上午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赵静

主治中医

擅长:中医内科学消化方向,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脂肪肝、肝硬化、十二指肠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胆囊炎、腹泻、腹痛、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失眠、咳嗽、荨麻疹、痛风等症。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诊信息

总院:周一下午、周三、五全天、周日上午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芳村分院:周二全天

郭歆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结合)本硕连读专业,中医内科方向,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华荣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临床常见内科疾病,从调理脾胃论治内科疾病,尤其是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头痛、眩晕、失眠等。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五下午 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晏显妮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师从国医大师学术继承人刘小斌教授、陈瑞芳教授,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广东省中管局课题1项,参与编写书籍2部。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肝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及亚健康疾病的膏方调理。熟练掌握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及内镜治疗。

出诊信息

总院:周一下午 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张怡婧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陈延教授,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消化科专著1部。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便秘、肝炎、胰腺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


综合自荔枝网、澎湃网 | 初审:江家赞、赵静

排版编辑(实习生):林于琳

文字编辑:叶美琪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王剑 | 审定发布:范琳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